马伯庸央视综艺献首秀  《中国味道》打造美食类节目新模式

人民网记者 李岩

2019年04月25日09:23  来源:人民网
 

节目截屏。

“我一直都挺喜欢吃,在《中国味道》中不仅可以品到家乡的美食,也让我在‘吃’的同时,想起很多小时候关于家乡的故事。”作家马伯庸聊起首次参加录制《中国味道》的感受时这样说。

与其他美食节目不同,《中国味道》更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央视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表示:“本季《中国味道》从中国情、中国味、中国道出发,凝练的是中国精神。从一耕一粟到中国文化,这条思路走得很顺,自然而然,可谓是真情流露。”

谈及当下美食节目的立意,综合频道综合部副主任何淑文则告诉记者:“做这档美食节目,我们都有共情,这种共情就是象征着中国人的凝聚力、自豪感的乡情。”

文化+美食 创新“美食类”节目新模式

新一季的《中国味道》与往季不同,摒弃了百分百美食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即希望“通过美食,让味道与情趣相关联;通过美食,让味道与乡愁相结合。”正是这样的一个节目定位,吸引了第三期的“寻味”嘉宾——马伯庸。

出生自内蒙赤峰的马伯庸,因父亲工作的特殊性,很小就踏上了漫长的离乡之路,常年辗转奔波各地,但其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减淡。每当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美食总是他最绕不开的一种别样情怀。鲜少参与综艺节目的他,当电视台将脚本交到他手上时,马伯庸旋即被节目设计的诸多细节吸引。“我喜欢这档节目,不仅仅是因为它讲的是美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可以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第三期节目中,马伯庸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家乡“硬”菜——锅包肉,并首次透露了自己与“锅包肉”的“情缘”。几十年如一日,马伯庸对家乡传统美食之一——赤峰对夹仍念念不忘,甚至一度在其“文字食堂”中寻找慰籍,真算得上是作家的奇思妙想。

味道+情趣 让餐桌文化回归本源

《中国味道》选择嘉宾是分散式的,整季邀请的十二位“寻味嘉宾”中有演员、艺术家,也有学者和教育学家,虽然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太大关联,但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美食故事”,他们牵挂的味道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食物,甚至对于那个地方的人再平常不过,但于个人而言,它所承载的是故乡的情,传承的是对身边人的爱。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向来讲究“餐桌文化与礼仪”。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日渐碎片化与忙碌,过去,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聊的是情,品的是味道,感受的是情趣,但现在,家人虽围桌而坐,心的距离却相隔很远。《中国味道》想要努力的方向,正是能够让人们有所回归。

是生活本身变了?还是如今的选择太多,亦或是食材变了?《中国味道》的团队试图在十二期节目中给出一些可选择的答案。故乡的美食,承载着儿时最原始、最难忘的记忆,在《中国味道》的舞台上,当味蕾被打开的一瞬间,便如开启记忆之门,旧日时光皆可重现。

影像+广播 打造“能看、能听、能评”的融媒体节目

从舞蹈演员黄豆豆,到华人神探李昌钰;再到本周的“鬼才作家”马伯庸,每一期《中国味道》试图从不同角度,挖掘每位公众人物背后最朴实而动情的故事,“共情”是该节目的精神内核。更与常规电视节目不同的是,《中国味道》不仅是一档能看的节目,还是一档能听的节目。

今年,《中国味道》将“借力”各种传播渠道,让节目成为视听皆享受的“精品大餐”。据悉,总台央广文艺之声FM106.6拿出最好的资源和《中国味道》合作。在其精品节目《文化聊吧》中同步播出每期的精华版音频,同时,还会派记者和主持人深度参与到节目中,对嘉宾进行采访,形成录音报道,在各档节目中轮播。真正打造一档“能看、能听、能评”的融媒体节目。

由味觉勾连起记忆、乡愁、情感、情怀,再将美食与情感共同“入锅”,“烹制”出香飘四方的盛宴,入境,入心,入情的《中国味道》,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介质。据透露,未来《中国味道》将根据不同渠道属性制作不同的内容产品,“台网联动”,实现“中国味道,全球共享”。 

(责编:冯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