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濒危剧目重现京城舞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演,近日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北京市曲剧团率培训班的部分教师和全体学员,为曲艺观众献上了两场各具特色的节目,展示珍稀曲目的教学成果。
据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曲剧团艺术传承中心主任顾伯岳介绍,展演的两场节目形式多样,其中群曲《万寿天香》、时调小曲《八仙庆寿》、五音连弹《百鸟朝凤》三个节目尤其值得推介,都是过去票友局会或艺人堂会上演唱的吉祥曲目。
其中,群曲《万寿天香》,在八角鼓的牌子中间恢复了昆腔和久已失传的高腔,非常完整,场面热烈,仪式感比较强,为近数十年难得一见。时调小曲《八仙庆寿》,此番由王晓莉老师率领北京市曲剧团青年演员和中国戏曲学院曲剧班的学生合作演出,与八角鼓群曲全部由男演员表演相反,《八仙庆寿》都是女演员演唱,赏心悦目,娓娓动听。五音联弹《百鸟朝凤》,不仅演唱完整曲目,而且乐队和演员在中间还有互动,很有特色。五音联弹,又称换手联弹,属于梅花大鼓中以展示乐师独特技巧的一种形式。四位琴师手操五样乐器,开始技艺性表演,由左至右:第一人右手持键子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人怀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胳膊搭十字用左手按第三人怀中的琵琶;第三人右手弹琵琶,左胳膊搭十字用左手按第四人持的四胡丝弦;第四人右手拉四胡弓子,左手击打扬琴。只有四人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才能完成表演。
“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2019年起,北京市曲剧团推出了“万籁清音八角鼓”沉浸式系列演出,并展开针对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体系各艺术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恢复了八角鼓群曲、北板大鼓、琴腔数子、梅花大鼓、五音联弹、杂牌子曲、联珠快书、穿心岔曲、北京时调小曲等稀见于舞台上的说唱曲种,并挖掘排演了部分曲种的珍贵曲目,同时编印了五十余万字的《八角鼓文论汇编》。本次演出是对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记者 郭佳
内存
老北京子弟八角鼓
老北京子弟八角鼓,是清代中叶及晚清民国以在满汉旗籍子弟消遣娱乐间应运而生的一批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传统民俗与传统曲艺戏剧结合发展的产物,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交流发展的产物,是京城独特戏曲曲艺文化与本土族群文化交融的产物,保留着北京独特的城市记忆,通身贯穿着的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居民结构、语言、风物的变迁,八角鼓中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观众视野,舞台上只偶见一些吉光片羽。
北京曲剧是北京特有的地方剧种,其声腔音乐主要来自八角鼓中的单弦牌子曲,从说唱到戏剧的过渡则是以拆唱(彩唱)八角鼓发展而来,与北京八角鼓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严格落实!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刘佳)为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集中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着力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工作,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文物系统启动了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文物安全案件多发以及安全隐患突出的省市文物、博物馆单位现场督查指导,对各地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公开通报。 据了解,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时间为6月至9月,全面排查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盗窃盗掘和火灾等安全风险隐患和问题,重点排查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盗掘盗窃盗割等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革命文物建筑、传统村落、文物古建筑群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博物馆、纪念馆、国有文物商店等文物收藏单位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文物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被盗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和考古发掘工地安全生产隐患和管理问题等。…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