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同一堂课》濮存昕三天排出《草船借箭》【3】

2018年06月08日16:40 |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同一堂课》濮存昕三天排出《草船借箭》

  于丹带台湾学生体验“割稻”,师生置身稻田上户外课

  不同于濮老师的戏剧排练,于丹老师来到台湾省池上乡福原小学,为这里的孩子讲解陶渊明的诗作并带他们走进田地劳作。《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作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以及喜悦的归隐心情。考虑到多数学生家庭是“以稻为生”的农户,于丹决定将生活现实与诗歌意义相结合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割稻,在劳动中领会诗歌与自然之美。在当地农户的讲解下,于丹和学生们学会“握镰刀”,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劳动大军中。其中,熟悉农活的学生也会主动献上关心,“老师,我可以教你割稻”,平时调皮的学生也不再捣蛋,又快又整齐地割起稻子,一时间所有孩子都沉浸在割稻的喜悦中,正如于丹所说“孩子对稻米那种天然的喜悦与亲近,没有一个孩子说,我怕脏不想干”。割完稻子的孩子们和于丹穿行在犹如金色海洋的稻米地旁,一边唱着“让我们同欢笑,让我们同歌唱,小小世界多美好”,一边拉起伙伴的手前行。

  在野外的稻田课上,于丹问孩子们割稻的感受,有的学生觉得很“刺激”,有的学生则说他一年级就做过这些事。于丹就根据“秋”字联系现实生活,向孩子提问“秋天为什么要有火”,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秋天叶子是红的”,有的孩子脑洞大开说“因为烤地瓜”,但于丹却耐心引导孩子“我们今天割稻,但稻子脱了米粒后的庄稼杆要做什么用”,孩子依据生活经验回答“拿去烧掉”。她又提问,“为什么要烧掉呢”,孩子们则表示要当肥料,于丹又问“用什么烧”,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火”,瞬间就明白了“秋”字的由来。紧接着于丹又启发孩子们思考“糟、糕、粗、糙”等字跟“米”的关系,孩子们开始踊跃地回答自己的想法。于丹在采访中表示“为什么孩子们能互动的这么好,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觉得是在讨论课本,这不是外在灌输知识,他们讨论的无非就是自己过的日子”。在野外课堂的最后,于丹给孩子留下了作文作业《我的家乡在池上》,究竟这些可爱的孩子会写出什么呢?

(责编:邹菁、蒋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