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映式在京举行

2018年05月29日10:09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映式在京举行

   中国原创纪录片深度聚焦当代文学,大咖云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共同讲述文学背后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就是即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文学的故乡》。

   25日下午,6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映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纪录片主人公莫言、刘震云、阿来亲临现场,贾平凹、迟子建和毕飞宇发来贺辞。该片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提供学术支持。该片主创追随6位文学大家,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呈现文学的故乡 寻找诗意与远方

   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选了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历时两年,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从青藏高原到胶莱平原,《文学的故乡》摄制团队跨越秦岭和黄河,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揭开他们创作的秘密。

   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摄制组也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总导演张同道表示,《文学的故乡》讲述的是莫言、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的文学故乡,他希望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他说:“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片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致辞说,以纪录片为载体展示巨匠们深厚的文学世界,这是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学的一种创新形式。《文学的故乡》是北师大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北师大文学和影视两个双一流学科交叉合作的产品,它一定能够引导观众追寻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回归心灵的故乡。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表示,纪录频道一直致力于以高品质纪录片传承文明对话世界,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如果国宝会说话》、《创新中国》等精品大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她表示:“《文学的故乡》不仅是6位作家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成果的影视呈现。”她相信此片“不仅能为文学爱好者带来一次视听盛宴,也能够推动大众对于文学的关注。”

   回到文学现场 展示社会变迁

   首映式现场,莫言将他亲笔题写的“文学的故乡”书法作品赠送给主创团队。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一直拒绝任何形式的纪录片拍摄,《文学的故乡》是他首次接受纪录片拍摄。“我回到了过去的棉花加工厂、当年站岗放哨的老营区,以及当年参与文学活动的地方,也是故地重游,激活了很多记忆。”莫言风趣地说:“看了片花,我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个不会表演只会写作的作家不是一个好农民,一个又会写作又会表演的作家一定是个好导演。”

   在藏区长大的作家阿来说:“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你只能作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

   刘震云则在现场讲述了几个小故事,来表达他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索。他说:“为什么生活中除了生活,还需要文学?还需要电影?那就是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电影出现了。”

   记录文明样态 触碰柔软人心

   长江学者、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现场发表演讲。他表示,《文学的故乡》为中国当代文学大家留下珍贵影像,这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他说,纪录片要像经典文学作品一样,直指人心,触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此片“通过跟文学的拥抱,获得了柔软的内心,这是它的魅力所在。”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给莫言的评语里有一句“他创造了一种世界性的怀旧”,为莫言的创作赋予了一种世界性的意义。他说:“这意味着,拉开距离看,不止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看成是一种文学样态,也把它看成了非常重要的文明样态的书写。”

   据悉,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将于6月8日至14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责编:温璐、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