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拓展中国画表现领域(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作为一名中国画创作者,我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画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承与创新之关系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再次引起美术界广泛讨论。当时作为青年画家的我,也进行过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最终,我选择重新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大书”,从中找到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土壤和源泉。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山水画,浸润着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了系统的技法体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澄明的审美意境。纵观历代山水画名作,无不抒发着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体悟,诠释着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与精神世界,展示着创作者对笔墨结构的研究和探索。随着时代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表现领域在拓宽,如何以更具创造性的笔墨语言传递创作者的所思所感?基于对东北大地自然物象的观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入研究,我开始尝试超越对具体自然景象的描摹,以线的勾勒和大面积的皴擦、渲染,构成新的语言符号和图式,创作出“静观八荒”系列山水画。这些作品旨在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宏观景象,彰显崇高、神圣、宁静的东方意境。此后,我不断从传统与自然之中汲取创作养分,陆续创作了“唐人诗意”“山海经”等系列作品,借助古代诗文中的浪漫想象,营造理想山水家园,诠释对于宇宙天地的宏观思考和对于诗意栖居的微观洞察。
近年来,在努力探索中国画技法表现空间的同时,我也在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在创作中,将传统山水画形式同时代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以画笔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创作“乾坤大义”系列作品,我深入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采风写生,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奋斗精神。在绘画中,我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将革命人物融入大美山水,力图展现厚重的家国情怀与恢弘的时代气象。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如何以笔墨表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如何以丹青展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人画卷,成为美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2015年,由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正式立项,我同许多美术工作者一道,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采风,仅我个人就完成了近200幅“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域外写生小品。丰硕的创作成果背后,是我对传统笔墨的不懈探索。国外的建筑街道、人文景观等作为新的艺术主题,对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新要求,传统中国画能否表现好新题材?当饱蘸水墨的毛笔落在宣纸上的一瞬间,我找到了答案。新题材,考验的并非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而是画家驾驭笔墨的能力。水墨是对自然界客观色彩的抽象与升华,是对五色斑斓尽写真景实貌的超越,其呈现的是自然空间与心灵空间的统一。对水墨语言特征的深入思考,使我在创作时更强调倾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将独具中国画特色的语言、审美趣味与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相融通,充分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而不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同时体现中华传统美学虚静淡远的理想境界。
如今,我们面对的时代主题、社会语境和文化氛围都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是中国画创作者,还是中国国家画院等美术创研单位,均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提升美术创作研究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实践的时代课题。
作为美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拥抱自然、深入生活、赞美天地、歌颂苍生;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对于山水画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观照和净化,提升个人修养。在此基础之上,以明净、宽阔之心去亲近自然万象,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笔下生山河的艺术境界。对于美术创研单位来说,其承担着引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培养更多优秀青年美术工作者的重任,承担着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明确新发展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新发展蓝图。
创作为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我们将以中国精神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之路,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向着美术创作的高峰迈进!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4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