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解读《“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刘佳)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规划部署 从短期、近期和中长期三个阶段制定主要目标
李群表示,《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进行规划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
目标分期有序,兼顾当前长远。《规划》统筹考虑短期突出问题与长期发展方向,从短期、近期和中长期三个阶段制定主要目标。短期目标(到2022年),聚焦石窟寺本体安全,以全面消除重大险情、实现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为主要目标。近期目标(到2025年),实现石窟寺保存状况明显改善,安全防范能力持续提升,考古研究持续深化,保护技术集成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为量化主要目标,《规划》制定了15个定量指标,如实施5项重要石窟寺保护示范项目、建设4-5个安全防护综合平台、完成5部重点石窟寺考古报告、形成5项科技保护普适性技术等。中长期目标(到2035年),放眼世界,展望远景,建设完善的石窟寺保护体系、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和保护人才,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面提升中国石窟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任务全面系统,发挥集成效应。石窟寺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考古、艺术、地质、材料、建筑等多学科。《规划》凝练部署了“石窟中国”保护工程、“平安石窟”工程、石窟寺考古、科技创新、展示利用、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等八项主要任务,并注意打通领域界限,强化统筹联动,推动多学科、跨学科联合,避免相互脱节。重要石窟寺保护示范项目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重视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任务中要探索建设石窟寺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平台,通过保护工程转化科技成果。通过各项任务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推动石窟寺保护利用整体水平提高。
结构层次清晰,内容重点突出。《规划》基于“保护为主、安全第一,传承弘扬、合理利用,科技支撑、典型示范,统筹布局、分类施策”等原则,围绕主要目标,制定相应任务措施和项目专栏,并提出保障措施,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同时,《规划》注重突出重点,“石窟中国”保护工程中基于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成果,提出了实施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的重点地域;石窟寺保护重点研发计划明确了石窟寺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部分提出依托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石窟保护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确保《规划》实施有方向、有重点,能切实起到引领作用。
建设国家石窟寺资源数据平台 推动实施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
对于“十四五”时期石窟寺保护与安全方面主要开展哪些工作?李群指出,本体保护与安全是石窟寺工作重中之重,是开展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经过持续实施石窟寺保护工程,我国重要石窟寺的保存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中小石窟寺保存状况不佳、保护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安全第一,重点推动实施两方面工作。
推动实施“石窟中国”保护工程。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成果为基础,建设国家石窟寺资源数据平台。实施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项目,着力解决中小石窟寺安全问题,全面消除重大险情。在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重要石窟寺实施保护示范项目,在保护理念、保护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石窟寺预防性保护,推动将石窟寺安全防范纳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体系。
部署实施“平安石窟”工程。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推动实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加强安防设施建设,将石窟寺安防设施建设纳入文物安全防护工程重点内容,推动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与公安部门密切协作,完善打击文物犯罪联合长效机制,将盗窃石窟寺等犯罪案件纳入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重点内容。完善安全防范制度标准,实现石窟寺安全管理规范化。
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 为石窟寺保护利用助添动力
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是“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新时代做好文物工作的必然要求。李群强调,石窟寺领域要基于既有工作基础、工作体系、工作成果,找准薄弱环节,重点发力突破,全面强化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为石窟寺保护利用助添动力。
科技领域,对提升石窟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重点强化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特别是要提升石窟寺检测分析、病害表征和监测方法的规范性,加强石窟寺保护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在石窟寺裂隙探测、水害治理、浅表层防风化、生物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适宜材料和专用装备方面争取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科研合作,搭建石窟寺保护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人才领域,以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为目标,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专业机构和高校为依托,从三方面破解人才难题。一是选拔一批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培育出一批能够带动建设科研团队的领军人才。二是设立石窟寺保护利用科研基地,建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教学体系,多途径培养科研人才。三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完善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稳定支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