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特别策划 ①
馆长支招美术馆打卡 | 去美术馆就像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演出
核心阅读
· 只要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就一定有收获,毫无疑问。
· 我认为艺术本身就不是用来懂的,美术、绘画本质上也不是为了让你去懂得什么。去看你能够欣赏的、喜爱的就好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
与艺术来一场邂逅,把“远方”变成眼前的风景。如今,在工作之余去美术馆打卡已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但是除了拍照,去美术馆看什么?怎么看?成了“不虚此行”必须面对的问题。“十一”长假,人民网记者邀请多位美术馆、博物馆馆长介绍美术馆打卡专业“姿势”,解读如何“看”能有更多收获。
本期邀请的嘉宾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十一”期间,荟萃精美古代文物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示梁思成多个人生侧面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纵览古今,蔚为大观。
人民网记者:首先是“馆长荐展”,请您推荐“十一”期间,值得一看的展览。
杜鹏飞: 策展不易,每个展览的呈现都是由很多人合力促成。我认为展览无好坏之分,但有审美不同。不同艺术机构、美术馆、展览馆,定位不同、运营机制不同、学术沉淀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展览水平也有差异。有些展览可能是学术性强,有些可能是专业性强,有些可能是商业性强。对于观众来说,选择前尊重自己的内心,能指引你找到想看的展览。
“十一”期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展览值得推荐,一个是9月28日开展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这个展览动用了山西省十余家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汇聚311件精品文物,串起了山西省从旧石器时代、三皇五帝、周秦汉唐,一直到明代的文物印迹。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遗存了中国古代古老而精美的一些地面建筑,像佛光寺、南禅寺、悬空寺等,我们搬不来,但是,这个展览会告诉大家,山西古代地下的文物同样精彩。可以说一展阅尽山西古代文明精华。
此外,8月份已开展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受到广泛关注,展览展出了362件珍贵文献资料,你可以看到梁思成大学时代完成的作业品质,还有与林徽因历时15年,带领营造学社开展中国古代建筑调研形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中英文对照成果原图、原稿,非常精美。展览还配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很多为首次公开。每天一开馆就有很多观众从四面八方涌过来,一些来自设计学院、高校的师生专程来看这个展览。
人民网记者:从馆长的角度出发,您对美术馆、博物馆打卡,是否有具体建议?
答:每个展览都有一个内在叙事,传达出一种审美、一种观点,我希望观众都能感受到策展人想表达的审美意愿。
从观众的角度不能一概而论。对大多数人而言,到美术馆其实是一种放松方式。不能把获取知识、读懂什么看得那么重要,也不要有求知的焦虑。在我看来,美术馆更重要的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审美、交流的场所,这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对美术馆、博物馆新的定义。
人民网记者:美术馆打卡如何解决“看懂画”的问题?
杜鹏飞:我认为艺术本身就不是用来懂的,美术、绘画本质上也不是为了让你去懂得什么。去看你能够欣赏的、喜爱的就好了。当然很多观众会很认真地想去了解和认知相关的艺术知识,这值得鼓励,也需要投入一点时间,因为审美的体验需要积累启迪。
如果回答如何才能看懂绘画,如何才能看懂艺术,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领域。大而化之地讲,看懂西方艺术和看懂中国艺术需要的知识储备完全不一样。比如西方艺术,你要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典艺术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主义诞生之后开启的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的各种艺术流派,至少先要拿一本西方艺术史或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样的书垫底。有了基础,你再去对感兴趣的某一段美术史、某一个艺术流派或者某一位艺术家做深入研究。走到这一步,你已经不是普通观众了,至少是艺术发烧友,是某一个时代某一类别艺术的深度爱好者。但是对于其他更多的人,把去美术馆当成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舞蹈演出,我觉得就够了。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展览能够给你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已经很了不起了。
人民网记者:您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去美术馆参观展览?
杜鹏飞:展览我经常看,既为工作,也是兴趣。尤其是在2014年担任现在的职务后,一年中我看的展览数量堪比往年的总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看展览大部分是工作交流的需要以及馆际之间的友好往来。另外我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如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清民国这个时期的美术史,我会关注得更多一些,我研究姚茫父,关注陈师曾,对京派美术像金巩北、肖俊贤、王梦白等大体上有一个基本了解,去看跟他们有关的展览,找研究资料。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关于陈师曾的大展,还有北京画院每年都举办的齐白石展览,我会不断地去看,更多的是去研究和学习。
除了看展览的内容,我还会关注策展思路,会看艺术家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另外,我还关心展览呈现的方式,它的灯光、辅助展陈的手段,对作品特点、亮点的捕捉和显示,总之,展览本身的设计和制作的方式都是值得我去关心和学习的。
人民网记者: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在展览展示中的运用?
杜鹏飞:数字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新技术新潮流是大势所趋,我们博物馆、美术馆肯定会越来越多地借助这些新技术,包括新媒体、新的传播手段来助力艺术展陈和学术交流。同时,我也认为到实体艺术空间、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和接触艺术品是不可替代的一种体验,这也是各种数字技术无法替代的。
另外,毕竟我们已经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到区块链,乃至到“元宇宙”时代,这种虚拟技术、数字化的资源,毫无疑问在生活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也要适应这种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对数字技术的需求和依赖,将为我们未来策展提供依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