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节目的黄金十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现场。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发展走入黄金十年,也是创新十年。十年来,电视文艺节目从大众普及、博采众长,走向自主创新与文化复兴,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出一系列审美普及与提高兼具的文艺精品。
深耕文化 守正创新
十年来,我国电视文艺界致力于文化振兴与美学复兴,不仅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做到守正创新。守正不仅是在价值观层面守正,更是创新成功的保证。在本土文化资源中寻找创新源泉,在选题策划中聚焦非遗等文化载体,使传承文化基因成为一种趋势,是近年来我国电视文艺节目最大的亮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北京卫视的《上新了故宫》,浙江卫视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广东卫视的《国乐大典》《技惊四座》等,把古代典籍、建筑、非遗等作为文艺节目的创作载体进行资源研发;在节目形态上,从一开始引进西方节目模式、借鉴海外的节目题材和形态,逐渐转变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原创。此外,敢于触碰新题材也成为现象级电视文艺节目的共同特点,诗词变成益智题目,厚重难懂的古籍变成戏剧,这些在之前的电视文艺节目中都是未曾出现的。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才是中国特色电视文艺节目发展之路。
联通圈层 雅俗共赏
新媒体时代的优秀电视文艺节目,都做到了节目质量与传播效果的双丰收。这其中,创新与匠心是其品质基础,可亲与可爱是其氛围调性,“四端联动”是其破圈保障,青年触达是其未来目标。这些节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触达每一个垂直细分圈层,利用电视的超级宣推、网络的前沿探索、微信微博的舆论触发和短视频的精准到达,形成“四端联动”的破圈矩阵。文艺节目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与网络传播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功的电视文艺节目不能不谈传播,成功的传播不只有新闻热点,还有让文艺抵达大众心灵的助推力。《万象回春》的“萌”,《唐宫夜宴》的“美”,《古韵新春》与《只此青绿》的“雅”,几个现象级海外传播作品各有特色,通过画面语言的美学升级,这些电视文艺节目对选题进行二度创作,达到了从“润物细无声”到“无声胜有声”的海外传播效果。
十年来,许多电视文艺节目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些节目的特点,归根结底是以自信为根本,爱国为灵魂,国风为底色,时尚为韵味,形式为入口,想象为动力,社交为手段。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影响了青年一代,而且曲高不再和寡。
重视实践 创研调研
社会效益与节目内容的协调发展也是电视文艺节目这十年的特色之一。十年前的电视文艺节目中,单一展示型节目居多,体现出媒体“建设行为”的相对较少。近十年来,具有文艺特性与社会效益的电视文艺节目增多,文艺节目更重视价值观的体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比如电视节目注重与文化旅游、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融合,提升了社会效益。
创研与调研成为现象级电视文艺节目诞生的前提。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很多创作单位都秉承长时间、躬身入局式的深度调研与创作原则,他们说:“没有8个月调研,就没有80天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首季经历了两年多的筹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魅力中国城》对入选的每一个城市都进行了严格把关与实地考察。精心制作才有电视文艺节目的沉淀与破圈,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融合科技 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文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电视文艺节目进一步腾飞。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让影视制作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升,短视频、算法浓缩了时间与空间,更为精准地推送到观众面前;AR、VR、XR、区块链、元宇宙方兴未艾——这些技术让电视文艺节目创新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平面化、单一展示型的传统文艺节目在进行立体式、穿越式的升级再造,虚拟穿梭、时空交互、沉浸式欣赏成为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宝藏》以虚拟技术、奇幻视效对国宝的故事进行场景化演绎,实现了沉浸式的视觉效果与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在拥抱技术革新的同时,电视文艺节目更强调坚守人文精神,避免技术奢华、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文艺节目一方面迭代变革,另一方面始终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不变的追求,更加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审美性,让技术为思想和内容服务。因此,十年来,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并重、审美提质和通俗表达并存、创意升维和融合传播并进、题材挖掘和样态开拓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未来,我们要发展大众化的电视文艺节目,也要走文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容不断创新与精品化将成为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新常态,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艺永远追求高峰,引领我国电视文艺节目走向下一个黄金十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