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让现代生活有深度有温度(新语)
从2002年云南大理沙溪古镇被列入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以来,沙溪复兴工程已进行了20年。这项工程是从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入手的一次乡村振兴实践,可以视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从一开始,我们就在思考怎么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转化为乡村未来发展的资源和动力,而非历史的包袱和发展的累赘。
回顾20年的经历,我最欣慰的就是通过工程的实施,促使沙溪村民重新反思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和意义,当初没有推倒的破败民居成了重构村民文化自信的基石。村民们从沙溪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实实在在地获益,增强了他们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沙溪复兴工程分为六大模块:“四方街修复”“传统村落保护”“沙溪坝可持续发展”“生态卫生”“脱贫与地方文化保护”和“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框架的切入点和驱动器,根据当地文化特点积极引导沙溪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为沙溪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20年,沙溪一直在践行“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前定下的规划方向,到今天仍有重要意义。虽然具体项目往往会因为实际条件有所调整,但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始终未变。这不仅是地方政府的智慧,也依赖于规划自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2003年沙溪开始推广生态卫生厕所,2011年开始试点乡村低碳社区的建设,推广低碳生活理念。这些实践,当时不被理解,但看到这些项目逐渐成为国家政策先行先试的样板,大家都增加了对规划的信任和支持。
现在的沙溪,既保持着古朴的气息,又具有现代的舒适,这是文化遗产保护所追求的状态,即不是单纯强调历史文化,而是从当下的生活出发,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让现代生活变得更有深度和温度,更加和谐与美好。
慢是相对的,是为了更好把控项目品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项目质量。沙溪资源有限,刚开始社会关注度也不高。因此,工程的实践一直是量入为出,长期的过程为各类问题的调控提供时间,还避免了反复和浪费。寺登街、先锋书店、茶马古道文化体验中心逐步发展起来,这每一处的意义都远远不止于建筑本身,而是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驱动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共赢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沙溪复兴工程负责人,本报记者张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9日 1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