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曲艺——
随时代添活力 植沃土谱新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图为苏州评弹演出照片。 |
核心阅读
作为说唱艺术,曲艺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出实践,在观众的检验中不断打磨,才能日趋完善。“一遍拆洗一遍新”这句艺谚揭示的正是曲艺经典化的过程。
曲艺一贯坚持服务人民的传统,所谓“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作品中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的观念和情感,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合拍,才能引起观众共鸣,赢得观众喜爱。
不仅中青年演员转战新媒体书场,老艺术家亦能与时俱进,给听众带来新意十足的评书艺术体验。这些跨界融合,突出曲艺博观约取的开放性、亲切性和灵活性,是一条探索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中华曲艺源远流长,今天的现代曲艺既有南方的弹词、评话、清音、南音、渔鼓,也有北方的评书、相声、大鼓、单弦、时调、二人转、快板、山东快书,还有少数民族的乌力格尔、大本曲等数百个曲种。它们不仅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文艺的鲜活代表。近年来,曲艺坚持面向基层,既说经典也唱新曲,在题材开拓、内容翻新、形式探索等方面做出不俗成绩,为传统艺术开阔视域、返本开新,积累了成功经验。
面向时代,不断开拓新题材
曲艺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虽然不那么高深或时尚,但它坚持以平易、朴实的风格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其影响和价值日积月累。当代曲艺从时代变迁中汲取创作营养、开拓创作格局,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等成为当前内容创新的主要方面。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推出百集现代评书《话说党史》,这是继他推出《星火燎原》后又一部红色评书,受到观众欢迎。快板《天安门前看升旗》、梅花大鼓《岁月如歌》等,通过讲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奋斗历程,激励人们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说“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反映中国民航人刘传健英雄事迹的群口评书《中国机长》,歌颂村支书黄大发绝壁凿渠、脱贫攻坚事迹的绍兴莲花落《当代愚公黄大发》等,无不以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讲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曲艺人充分发挥曲艺小、快、灵的优势,创作大量动员全民抗疫、礼赞白衣战士、宣传科学防疫知识的曲艺作品,如山东快书《站哨台》、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汉人》等,彰显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独特作用。曲艺工作者还发掘深厚的文化资源,创作了许多厚重隽永、文质兼美的历史文化题材书曲目。如描画海上丝绸之路胜景的南音《海丝航标颂》,以及岔曲《二十四节气》、长子鼓书《腊月天儿》等以传统岁时节日风俗、饮食文化、传统技艺为表现对象的非遗题材曲艺作品等。
作为说唱艺术,曲艺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出实践,在观众的检验中不断打磨,才能日趋完善。“一遍拆洗一遍新”这句艺谚揭示的正是曲艺经典化的过程。除了开掘新题材,旧题材演绎出新内涵也值得关注。比如对家风家训、年节文化、反腐倡廉等的推广弘扬,使一些曲艺名段重新被召唤、被复排,受到欢迎。如西河大鼓《鲁班学艺》中呈现的鲁班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能工巧匠精神,在时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被赋予新意;鞭挞现实生活中不孝行为的铁片大鼓《良心》, 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中广为流传,等等。
“说尽人情”,发挥共情好传统
作为传统艺术,考虑今天受众的变化,必须在内容上创新。但新创作品有些能赢得观众,有些则反应平平,原因何在?深究起来,关键在内容。与其他文艺类别相比,曲艺尤其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所以,曲艺的内容创新要接地气,要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要守正,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达正能量;要求真,要有人情的温度、人性的厚度、观点的力度。
曲艺一贯坚持服务人民的传统,所谓“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曲艺怎样才能做到与观众“不隔心”?作品中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的观念和情感,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合拍,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赢得观众喜爱。因此内容创新需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传达真善美等正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到观众心里,引起广泛共鸣。
从传情与共情的角度来说,曲艺也具有先天的创作优势。人物场景生活化和表现市井百态是曲艺的特点。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曲艺的优势在于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虚中见实。与戏曲、小说等叙事艺术相比较,曲艺作品更善于片段式叙事,往往截取生活片段,浓墨重彩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在“牡丹奖”获奖作品短篇评话《夜走狼山》中,新四军女战士大英与饿狼母子狭路相逢,大英通过巧智帮助婴儿摆脱了生命的威胁。当说到大英突然转身把随身携带的鸡蛋扔给了小狼时,人们心头涌起人性光辉的暖流,剧场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评话演员吴新伯以艺术化的摹拟手法刻画了母狼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使故事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达到艺术真实,凸显了评话艺术的魅力。
“说尽人情方是书。”“真情”在曲艺创新中具有重要价值。说说唱唱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优秀的曲艺作品应源于生活,只有真人真事生真情,内心戏里演真情,真实人性传真情,才能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跨界融合,开拓艺术新视角
曲艺的前身是“百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包容性,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各兄弟姊妹艺术的养料。而今,在不同曲种之间碰撞火花、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之长,也成为曲艺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曲艺说唱《看今朝》创造性地将粗犷的陕北说书与柔美的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通过曲种对比的张力和故事性的演绎,酣畅淋漓地表现“精准扶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风格迥异的南北曲种首度嫁接,共同反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是突破创演瓶颈的一次大胆尝试。北京曲艺团打造的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将鼓曲与评书绑定,用单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铁片大鼓等6个北方鼓曲曲种,说唱6个章回惊心动魄的红色情报传递故事。海派评弹《高博文说繁花》改编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繁花》,探索当代IP改编的曲艺之路。河南坠子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来实现音乐表现力的创新,我们可以从《霜降》中聆听音乐意境的细腻辽远、从《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感受音乐设计的磅礴深邃。
演出、传播平台带来的创作创新,也颇引人注目。近年来曲艺跨界融合、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如火如荼。曲艺的演出空间从传统的茶园剧场扩展到互联网新媒体,带来观众几何级增长:音频平台上,曲艺板块是最受欢迎的板块之一;网络直播间里,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大大增强。曲艺欣赏和创作的门槛降低、参与度提高,使其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曲艺借助中短视频平台成为青年人国潮新宠,80后、90后、00后不仅成为欣赏曲艺的生力军,亦成为创作和传播曲艺的新生力量。不仅中青年演员转战新媒体书场,老艺术家亦能与时俱进,给听众带来新意十足的评书艺术体验。说书+视频影像、莲花落+电子琴等多种形式创新,展示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受到年轻人喜爱和追捧。这些跨界融合突出曲艺博观约取的开放性、亲切性和灵活性,是一条探索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曲艺艺术与时俱进的硬道理。在转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曲艺宝贵的艺术传统不能丢。比如,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生动鲜活;老艺术家们善于汲取多种艺术养分,不断创新超越;地域性鲜明,地方曲艺往往体现与当地人性格相协调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这些都应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创新以形成最大合力。比如,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传习曲艺技艺,在文旅融合的新场域中打造曲艺IP,研究和开展融媒体曲艺评论与传播,等等。在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曲艺艺术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6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两部门发文: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杨虞波罗)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更加匹配,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的担当作为更加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育结构和规模更加合理,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质量显著提升。…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