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温风至 盛夏始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伴随着持续来袭的高温天气,愈加频繁的雷电、降雨,盛夏已然启幕,酷暑近在眼前。
气候:一日热三分 消暑为紧要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为炎热之意,小暑这一天,是一年间炎热的开始。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自小暑开始,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凉风难觅,四处都是夹杂着热气的暖风。大自然间,蟋蟀离开田野去找阴凉地栖息,地面温度太高使得鹰不断往高处飞翔。这样一步步的炎热,实在为“三伏”的酷热做足了铺垫。
俗话说:“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小暑的到来表示“三伏天”即将开始。随着雨水的增多,温度的升高,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织的夏日闷热感、潮湿感。
面对烈日炎炎,如何消暑才是紧要之事。今有空调电扇,而在古代,古人更多是“时摇轻扇倚绳床”,轻摇罗扇出徐徐清风,或是喝冷饮、吃冰食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街市上就有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实为消暑好物。
习俗:“食新”吃伏面 晒衣晾书画
尝新米、吃饺子、晒书画、晾衣服……在小暑时节,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不少恰合时宜、丰富有趣的习俗活动。
在古代,民间讲究小暑“食新”迎丰收,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米、尝新酒。农民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自然馈赠,庆祝谷物丰收。
随着伏日天气愈加燥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为了解暑生津、开胃解馋,民间便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其中,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伏日吃面的记载。
据《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便是指热汤面。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写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此外,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而“黄鳝、莲藕、绿豆芽”则有小暑“三宝”之称,都是清凉消暑之食。
除了这些传统食俗,小暑时节还有“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的习俗,即家家户户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晒伏”,把长期放置在屋内的衣服、书画等,晾晒在阳光下,使其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美术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