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思诚:我不是怪咖 只是写作时会“人格分裂”

人民网记者 李岩

2018年04月24日08:58  来源:人民网
 

陈思诚资料图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落下帷幕,在开幕式上陈思诚与吴京、林超贤一起启动了“天坛行动”,旨在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为中国电影未来10年发展助力。与此同时,其耗费5年时间,过亿投入的民国大戏《远大前程》亦正在湖南卫视热播,集结了赵立新、倪大红、富大龙、刘奕君、金士杰一干老戏骨,自打热播以来一直热议不断……

许多人不喜欢陈思诚,第一,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你无论怎么引导,他都会一以贯之地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和你对话,用他的话讲就是“我喜欢”;第二,他有点执拗。有些事,有些细节,总喜欢和别人掰扯,就算说服不了对方,但也一定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已是个过了四张的人了,却仍然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说话直接、不计后果。对自己褒贬不一的评价,陈思诚反驳,称自己不是一个怪咖,作品经常会引起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他许多影像作品,在票房上、口碑上皆算成功的地方,但也承认,自己写作时,的确会人格分裂到“恨不得将所有角色都从头到尾演一遍”。

写剧本很分裂 60万字50多个角色我这样虐自己

陈思诚说,《远大前程》是一个关乎选择的故事。“这世间没有对与错,只有正确与否,这是我写人的原则,愿意写好人内心不好的地方,愿意刻画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2012年,陈思诚还在拍《北京爱情故事》,那时里面林夏对疯子某些台词仍让他刻骨铭心。上海读书的他,其实一直也想写一部关乎上海的故事。于上海而言,他总是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在人们口中被称做“魔都”的城市,的确拥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那里曾是中国影像辉煌的发源地,也曾是许多人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远大前程》框架应运而生,而真正动笔却是在几年后。

“真正动笔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陈思诚回忆着两年前自己创作的过程,显得轻松自然。刻画50多个人物,8条叙事线同时铺开,百集的拍摄体量,60万字的原作,最累的不是敲定一干老戏骨和实力派演员,也不是自己连续五个多月的拍摄,而是频繁地更改剧本细节,绞尽脑汁地希望讲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故事,海南的几个月闭关是《远大前程》主干的诞生地,后半部的剧本是在拍摄现场几乎挤尽了他所有睡觉时间,而撰写完毕的。“这才是我最费心的地方。”

赵立新曾经回忆起昔日接这部戏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一句“这个角色非你莫属。”而最终进了剧组才发现,原来陈思诚对每个演员,都这么说。“对于演员,我只有一句话,‘不择手段、不计代价、不惜成本’”陈思诚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对于外界传言的3亿投资,他投了2亿,陈思诚予以否认,但承认《远大前程》将是自己电视剧领域的封箱之作,不愿变身电视剧导演的他,只想永远地做一名电影导演,而对于电视剧,他只想单纯地享受戏中角色给自己带来的某种精神冲击。

更多的时间他还想留给电影作品的创作上,比如之后的《唐人街探案3》,乃至自己中意的一两部现实主义题材,已在酝酿和筹划的过程中。“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写电视剧,真的太虐了……”

最爱金庸的侠义信 今天的我也在变

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再到《鹿鼎记》,陈思诚对金庸的15本著作如数家珍,背起其中的经典段落,甚至人物对白也是朗朗上口,他说《远大前程》就是在向金庸、周星驰、莎士比亚致敬,坦言这三位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偶像。因此,很多人称《远大前程》是民国版的《鹿鼎记》,在被问及自己是不是很喜欢韦小宝这个角色时,他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的人总会有变化。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韦小宝,就想当韦小宝,觉得自己可以游刃有余;后来慢慢地我很喜欢杨过,侠情义气一肩挑;过了30岁以后,我觉得自己最向往,或者最追求的人物是令狐冲,可以不为世俗所累,真正可以‘笑傲江湖’。”迷离间,陈思诚旁若无人地进入了自己的世界。

怀揣一个武侠梦,陈思诚17年来游弋于最现实的娱乐圈,演电影、拍电影、做编剧,从小喜欢唱歌,但没有成为一个歌手,梦想和现实似乎总有着一段距离,若即若离……“梦想是一点点找到的,尝试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直至今日,陈思诚仍认为,影像的创作最根本的是“兴趣”,“我经常把自己放在一个类似孩子的心态里,就像玩儿游戏,只有你真正进入了,真正打动了你自己,你才能打动别人。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有的东西,你追求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创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 票房不代表一切

的确,陈思诚在某些方面是不愿去改变的,2018年春节档,陈思诚执导的喜剧电影《唐人街探案2》,最终斩获了33.96亿票房,刷新中国影史喜剧片最高纪录。他称这部让他连轴拍摄了45天的电影是一场噩梦,不愿再回忆。但现实中,《唐人街探案3》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之衍生品的推出,加持在这一原创IP上的游戏等多条产业链也将随之推出,其后不排除《唐人街探案4》《唐人街探案5》……的陆续出现。

“成功是偶然的,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为什么坚持?”陈思诚对于现在人们提及最多的“工匠精神”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它是一个根本,更是一种精华。”陈思诚说,“这种根本,秉持着一种不变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一种精神。”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系列,陈思诚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拥有如同自己儿时看到的唐老鸭、米老鼠那样的本土影像品牌,“它能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不单一的是影像作品、艺术形象。”

尽管这个过程也许是5年,或者10年,陈思诚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就应该像愚公移山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你当时为什么考戏剧学院,你每天和同学们在排练场里摸爬滚打时,有想过什么名什么利吗?”所以,在他心中,“现在是电影人的最好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陈思诚最后说。

(责编:王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