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秦腔名伶的浮沉人生 话剧《主角》在京首演
人民网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刘微)当话剧“牵手”茅盾文学奖作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3月22日晚,由人民网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共同出品的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获奖作品、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之话剧《主角》在北京首都剧场重磅上演,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历时3年精心打磨,近70万字原著凝练成3万字戏剧文本,进而浓缩成舞台上的210分钟。话剧《主角》改编自作家陈彦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描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主角”的奋斗之路。
全剧以舞台人生为聚焦点,以忆秦娥担当主演的《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白蛇传2》《狐仙劫》《白蛇传3》等剧目作为分场,呈现了人物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与社会变迁。舞台设计上,53个场景切换,16根柱子的变化,“一桌二椅”的简约和写意,展现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和命运,带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据了解,为了在话剧舞台上更好呈现传统戏曲秦腔,近五十名话剧演员提前两年开始进行唱腔发声、戏曲身段表演等专业训练。在演出开始之前,记者在后台看到演员们依然在吊嗓子、练身段,为登台亮相做着充足的准备。
“内容编排、舞台布景都很震撼”“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又是一场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堂”“演员们用方言演绎,更能看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忆秦娥跌宕起伏的人生变化很值得我们思考”……现场许多观众热情讨论并分享了观演感受。
作为一部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话剧,《主角》的戏剧文本曾九易其稿。“能不能获得原著迷们的认可,是我很担心的一件事情”,《主角》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改编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原著,因体量太大做了一些删减后,采用了很多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将复杂的人物关系、情感线索,以及戏曲专业的发展线索串联起来。
“无论是剧作的改编,还是舞台上的整体表现力,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据陈彦介绍,在文艺团体做编剧的多年生活经历,西北五省秦腔文化的长期滋养,都是促使他写成这部作品的原因。“《主角》写的是我熟悉的生活,忆秦娥是我在生活中所认识的表演艺术家们成长经历的综合体,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对于生命、命运的共情感。”陈彦说。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谢幕后与主创人员的对谈中表示,看完演出后,能深切地感受到演员的精神,十分感动。年轻演员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一定要做到坚持初心。
2022年2月,话剧《主角》在小说的诞生地陕西进行首演,同年开启全国巡演,本次是在北京的首演,也是第58场全国巡演。3月23日晚,好戏将继续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
据悉,话剧《主角》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陕西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选题”,荣获第六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年度剧目、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奖,入选2021年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财政厅2022年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