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曲欣悦:见证普通人的冬奥梦
曲欣悦
大家好。我是工人日报记者曲欣悦。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普通人实现冬奥梦想的故事。
“我进‘冰立方’服务了,今儿头一天。”这是我在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后,收到的一条来自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师刘博强的微信。
2021年初,我曾采访过他。当时,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一周年,国家队正在首钢园紧张备战,作为服务保障人员的刘博强春节也要在这里度过。
这里的训练馆以前是老首钢的精煤车间。而这位44岁的制冰师也曾经是一名轧钢工。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老首钢由“火”转“冰”。刘博强也主动选择转岗,从零开始学习制冰。
采访时,他带我来到了训练馆旁的一条马路。为了能练好制冰中关键的打点技术,每到夜深人静,他便背起40多斤重的打点壶来到这里,把马路上的白实线看作是冰壶赛道的中线,顺着马路来来回回地练习摆臂的手感和倒退直行的步速,通过数以万计的重复练习,让自己形成“肌肉记忆”。
那次采访的最后,我曾问道:“刘师傅,您到时候会去冬奥会上服务吗?”
“我太想去了!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啊。”从刘博强恳切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他对登上奥运冰场的渴望。
采访虽然告一段落,但刘博强的“冬奥梦”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也一直与他保持联系,关心着他的梦想能否实现。终于,在2月6日,我收到了刘博强进入“冰立方”服务的好消息。
3月12日,“冰立方”的最后一项比赛——轮椅冰壶决赛结束,刘博强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恭喜中国残奥冰壶队获得金牌,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从一名轧钢工人到服务冬奥会的专业制冰师,北京冬奥会改变了刘博强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更加相信,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下去、认真去做,就一定可以成功。
或许是“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围绕着冬奥会,还有许多像刘博强一样追梦的普通劳动者走进我们的版面和镜头。
他们中,有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有风洞实验室里利用科技为运动员助力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扎根在延庆赛区山沟沟里的气象预报员……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如何从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采访中,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荣幸”。能够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国之盛事紧密联系是他们体会到的荣幸。而能够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些追梦人的故事,也是我作为一名时代记录者的荣幸。
2017年12月,在地处毛乌素沙漠中的苏里格气田采访冬季天然气保供一线的工人
2019年3月,在西藏昌都采访乔迁新居的藏族群众
2022年2月,采访北京冬奥会,在从张家口赛区去往北京赛区的高铁上编写稿件
专家点评:
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演讲人点评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