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历岁月更迭 续璀璨文脉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出版

本报记者 韩寒
2022年07月03日08:5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历岁月更迭 续璀璨文脉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第一辑、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步,中国现代文学之路,开启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成果异常丰富。

“云蒸霞蔚,已莽莽如浩瀚的文学森林。”文学评论家们如此评价。

为了全面展示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100多年的创作成就,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展散文百年发展成就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朱自清、沈从文、冰心……在“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业已推出的40种书中,这些现代文学大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套丛书,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的散文作品集,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介绍。

除上述作家外,百余年来优秀的散文作者如星河一样灿烂。如何选择作家,才能体现百余年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脉络?

“人民文学出版社广邀专家学者成立了编委会,经多轮讨论、投票、遴选,确定了入选作家名单。入选作家不仅有文学史上公认的巨擘、散文领域为人熟知的大家,还力求打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既有的框架,以广博的眼光吸纳作者,以呈现中国现当代散文多姿多彩的样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伟告诉记者。

已出版的选集里,有散文家的散文,也有小说家的散文,如王安忆。

“王安忆的小说成就斐然,有时会掩盖她在其他领域多年的探索,如散文、戏剧等。其实,散文是她写作生涯的起点。她认为散文‘可称得上是情感的试金石’,且擅于在散文写作中溯源。错过她的散文,我们可能会错过许多不同的‘王安忆’,以及她所开凿的精神世界和美学生活。”《王安忆散文》编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张怡微这样评价。

记者翻越典藏系列丛书,发现除作家外,还有画家、美学家、古典文学学者的散文被收录成书,如《丰子恺散文》《宗白华散文》《张中行散文》。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虽是学术文章,但完全可以当优美的散文来看,它们关乎古诗、新诗、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戏曲、雕塑、音乐、舞蹈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而且关乎艺术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不仅对中国艺术理论构建颇为重要,对写作也具有启迪意义。”《宗白华散文》编者、北京大学电影系主任陈旭光这样阐释。

“张中行早年求学于北大,做过教师、编辑,以古典文学研究闻名。他的散文,透露出文明批评的味道,文字冷静、古朴、深邃。古典文化的修养,对东方文化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源头。”《张中行散文》编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这样阐释。

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筛选为编选基本原则,但在经典标准的确认上不墨守成规,让这套书如星河般多元璀璨。

“以一目尽传精神”

如何选择作品,才能展现一位作者丰赡的精神世界?

在选编《鲁迅散文》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有些“如履薄冰”:“鲁迅先生本人认为,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特色,而是选者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多数选家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作者真相的居多。但鲁迅先生也认为,好的选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可轻视,如《世说新语》《古文观止》。”

为了准确全面地呈现鲁迅散文创作的成就,王培元首先破除了散文必须是“是以抒情、描写为主体的美文”这一概念。除了从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中选编作品外,他又从《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十余本杂文集里,精选了60余篇各种体式的文章收入书中,小说集《呐喊》中散文性比较强的《社戏》以及作为序跋编入的《〈呐喊〉自序》也没有“错过”。

“我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之中,以一目尽传精神,使读者能够领略鲁迅散文博大的气象和宏伟的魅力。”王培元说。

小说与散文是沈从文文学大厦的“双璧”,而浓墨重彩的湘西书写,是沈从文散文最具特色和魅力的部分。因此,《沈从文散文》从他的《湘行散记》《湘西》等集子中各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构成了选集的主体。

“沈从文成长在湘西,这片大地滋养着他,孕育了他的精魂。作家也没有辜负这片大地。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人性成为他的生命信仰,表现湘西地方人民率真而又顽强的抗争是他的宿命,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原始力量的赞美。”《沈从文散文》编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扬这样评价。

冰心是“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终身笔耕不辍的散文大家。如何选编作品,才能体现她一生丰富的创作成果?以“爱”贯穿全书,是《冰心散文》的选编思路。书里收录的文章,无论是早年的散文《寄小读者》《往事》,还是中年的《一只木屐》,晚年的杂感和回忆录,都体现着冰心“爱的哲学”和对现实的关怀。

“这套丛书收录的文章是经过专家们严格筛选过的。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由专业人士特别是专门研究这位作家的学者进行遴选。”阎晶明强调。

看见中国文学脉络的演变发展轨迹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章传统,散文可谓中国文学文脉最长的一个文体,在文学史任何一个时期创作都非常活跃,“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新书发布会上,多位文学评论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在流传下来的大部分典籍,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散文。从《左传》《国语》《史记》至唐宋八大家再至桐城派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散文这一文体中,看见中国文学脉络的演变发展轨迹。”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追溯。

而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散文无疑是耀人眼目的“明星”。

“它接续中国古代文章鲜活的文脉,又让汉语绝境逢生。”孙郁如此评价。

“众所周知,晚清的时候桐城派的文章占据要津。由于应试制度需求,八股文束缚了文学表达的手脚,几乎让汉语走进‘死胡同’。而‘五四’新文学尤其是现代散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语的面貌。现代散文在汉字的平仄、长短句、叙述语态的变化中,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书写图式,传递着时人迫切改变社会面貌的强烈精神意志。”孙郁这样向记者阐释他的观点。

散文既能直抒胸臆,又能描摹万物;既能记录现实,又贴近日常。因此,散文拥有广泛的读者,历经岁月更迭仍能让人捧读。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的选编,是一个开放性“工程”。除收录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对百余年散文创作做回顾之外,丛书还注重“放眼看”——关注仍在茁壮生长的当代作家。王蒙、冯骥才、贾平凹、张炜、铁凝、阿来、刘亮程、李修文等作家的作品都在出版之列。

正如丛书序言所言,丛书选编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当代文学是活在人们身边的文学,读者能亲眼看到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引起热议、得到深入阐释的。读者对一部当代散文的喜爱,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经典就这样在不断被阅读、被热议、被阐释的过程中诞生。

“希望这样一套丛书,能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化,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我们的读者,参与到散文经典化的过程中来。”刘伟说。

(本报记者 韩寒)

(责编:罗知之、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