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美学云课堂 |“非遗馆”馆长说非遗 数字化为非遗插上翅膀

人民网记者 鲁婧
2022年06月11日16:5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审美可以让人脱离低俗、庸俗和媚俗,进而让人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净化。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一直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在审美方式愈加多元开放的当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意义非凡。
    为普及美育,让大众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人民网特别推出《美学云课堂》栏目,通过线上线下的经典文艺作品展播、文物和“非遗”技艺赏析、美学理论讲座等形式,在全社会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游非遗 · 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各地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异彩纷呈。非遗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此之际,人民网《美学云课堂》栏目专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邀请他讲述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那些事儿。

人民网:请介绍一下当前非遗资源情况?

苏丹:我们通过非遗来凝聚共同意识,热爱民族文化。同时,非遗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当代文化创新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非遗保护成果显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有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5批次、10种类别,共1557个项目、3610个子项,可以说非遗资源遍布祖国各地,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融合和精彩呈现。

我国非遗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也很多,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在内10种类别。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于人的价值观,通过人们的思想精神和生活习俗不断地流传下去。世界最长“活”史诗《格萨尔》,就是传唱千年的民族艺术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在时代语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中,它不断地发展变化,甚至消失。因此,对非遗的抢救和保护是传承的第一位。

人民网:在文化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苏丹: 文化数字化,为非遗保护提供机遇。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能精准客观地记录非遗的当下状态。如,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能为历史呈现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因此,数字化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一直受到重点关注。

数字技术可以促进非遗商业化,商业化对非遗也很重要。比如好的唱曲,可以转化成商品,通过合理的渠道反馈到非遗保护的视野里来。非遗只有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包括消费的一部分后,传承人才能在当今的社会找到位置,自我造血,不断地生产创新。

另外,数字化能为非遗插上翅膀,不断地把非遗和娱乐、宣传、文化的集体性表现进行融合,进行创新再创作。

人民网:非遗保护和传承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连接?

苏丹:非遗保护和传承首先立足于怎么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把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更有乐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此,非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它与生俱来的对社会的媒介属性、连接属性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其次,对于文化民族化,非遗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关乎审美范畴。还有对非遗的宣传和普及非常重要,从认知上拉进非遗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人民网: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有什么期待?

苏丹: 对于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事业的人来讲,每一个这样的节日,既是一场庆典,同时也是一次助力、一次推进,我想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相关阅读:

美学云课堂 | 惊艳!带你一起欣赏“文物大片儿”

美学云课堂 |听见“非遗” 品味穿越600年的绝美吟唱

美学云课堂 | @居家的你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诗词中汲取正能量

美学云课堂 |一句抵万句,“520”跟着诗词学告白

美学云课堂 |“六·一”来了!盘点那些画意隽永的儿童美术作品

 

(责编:鲁婧、高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