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冬奥倒计时

冬奥周报|新技术全面赋能冬奥场馆 各赛区开造“冬奥雪”

2021年11月19日10:0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编者按: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世界目光也将再次投向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围绕“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冬奥筹办步入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以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乘势而上,“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冬季夏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冰雪产业迸发活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前景十分广阔。4月10日,恰逢冬奥倒计时300天,人民网推出“冬奥倒计时”栏目,为冬奥筹办冲刺阶段加油鼓劲,共迎一年后的精彩华章!

从“冰丝带”到“冰立方” 新技术全面赋能冬奥场馆

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的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四分之一。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鸟巢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备受关注的5G信号覆盖了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同时,5G信号还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提供必要的网络连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这些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应用,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添了无尽动力,也为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增添了十足的科技感。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把场馆规划、建设、运维关键技术作为重点任务进行布局,重点解决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转换等场馆改造。

北京冬奥会口号歌《一起向未来》MV上线

《一起向未来》MV截图。

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MV在全平台正式上线。歌曲积极正能量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与MV中充满烟火气的冬奥故事相互映衬,将奥运精神与百姓相连,也将中国声音与世界相连。

在弘扬奥运精神的路上,无数普通人都在散发着光亮。此次MV将镜头对准与冬奥相关的他们。随着MV正式上线,北京广播电视台还将进行“和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唱响口号歌活动,通过冬奥主题口号歌传递全民迎冬奥精神。

各赛区开造“冬奥雪” 人工造雪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用水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开启造雪工作。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供图

日前,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开启全面造雪工作。十余台造雪机持续工作,为即将到来的“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联北欧两项洲际杯用雪提供保障。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承担越野滑雪和北欧两项的比赛。

11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开始冬奥会赛时高山滑雪项目造雪工作。据了解,整个造雪期将投入造雪设备170台,预计1月中旬完成所有造雪任务。此次造雪的成功开启,标志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赛事保障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人工造雪是否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何妥善解决人工造雪问题?北京冬奥组委对此作出回应:经过科学论证,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不会影响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表示,为保障比赛用雪质量,采用人工造雪是国际重大赛事的通用操作,而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民网综合)

(责编:刘佳、高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