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点赞!中国健儿“开门红”

2021年07月26日06: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以来,中国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在射击、举重、击剑、跳水等诸多项目上均表现出强劲实力,实现了“开门红”。

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已在本届奥运会摘金的几位冠军的故事。

侯志慧:坚持不懈终圆梦

本报记者 刘 峣

侯志慧

参加奥运会的梦,侯志慧多做了5年。

为了这一刻,她特地拿出了2016年参加里约奥运会时的“战袍”。当时,随队前往奥运训练营的侯志慧由于伤病,在最后一刻被替换。她因此哭了一下午。

在东京,当终于站上了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侯志慧又哭了。不过她说,这一次只哭了一小会儿,更多的是开心。

“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也让自己松了一口气。”举重台上的侯志慧表情沉稳、动作潇洒,但说起话来,语速却快得让人抓不住。

5年来,侯志慧更强了,也更成熟了。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9公斤级决赛,她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从抓举到挺举,再到210公斤的总成绩,全部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对于侯志慧的成长和变化,教练王国新看在眼里。“侯志慧是非常有特点的运动员,能力强、个性强,认准的事情就会坚持。”王国新说,为了帮助侯志慧优化技术、调整发力方式,有时还得跟她“斗智斗勇”。

从2020年6月搭档以来,师徒二人很快就建立了信任,侯志慧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谈到对梦想的坚持,侯志慧多次提到“信念”二字——5年的等待和坚持,源自她带着必胜的信念;在赛场上举起更高的重量,因为她拥有为国争光的信念。奏响国歌时,侯志慧一脸庄严地向国旗行注目礼;颁奖仪式结束后,她又邀请亚军和季军选手登台合影,像一名久经赛场的老将。

“任何一个职业,背后都会有艰辛,需要坚持不懈。”侯志慧说。

杨倩:沉稳果决 拼下首金

本报记者 季 芳 王 亮

杨 倩

站上最高领奖台,中国射击队选手杨倩笑眼弯弯,伸出双臂,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7月24日,这位刚满21岁的姑娘从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脱颖而出——她顶住落后压力,靠着沉稳果决的最后一枪,拼下了梦想中的金牌。

决赛现场,竞争激烈。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进行到最后两枪时,赛场上只剩下杨倩和俄罗斯奥委会选手加拉希娜。在决赛中,杨倩发挥神勇,打出了3个10.9环,与加拉希娜交替领先,将近乎完美的发挥保持到了最后一枪——9.8环,杨倩赢了!

“整个过程就是专注做自己,不去想结果。”赛后,“专注”是杨倩提到最多的词。虽然是奥运会上的一名新人,但她显然已经练就一颗“大心脏”,做好了自己,做到了放手去拼。

作为一名“00后”小将,杨倩平时开朗活泼,但只要走上射击场,就会展现冷静沉稳的另一面。

从10岁练习射击开始,杨倩很快显示出较高天赋,11岁入选浙江宁波体校射击队,师从国家级教练虞利华。射击场上,她逐渐闯出一片小天地:2014年,在浙江省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2015年底,入选国家青奥队;2019年全国青年运动会,获得女子气步枪60发个人冠军和团体亚军。

在另一个“赛场”,杨倩同样在书写佳绩。2016年,她被特招进入清华大学射击队,两年后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杨倩此次的出色表现也让清华大学射击队负责老师董智兴奋不已:兼顾学习和训练,杨倩走出了一条让很多人赞叹、也能激励更多人的道路。

“每次比赛都不要去想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因为每次都是全新的开始。”杨倩说,在一次次的重新出发中,她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孙一文:“敢”字当头“决一剑”

本报记者 刘 峣 孙亚慧

孙一文

距离决赛结束还有12秒,孙一文拿下关键一分暂时领先,而后她被波佩斯库在倒数3秒时刺中一剑,比分扳平。

比赛进入加时“决一剑”。整个赛场上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场上两位选手,等待她们刺出最后一剑。

身影灵动,没有太多犹豫,孙一文主动出击,最终赢下制胜一分!

7月24日晚,女子个人重剑决赛场上,29岁的中国队选手孙一文在“决一剑”中击败罗马尼亚队选手波佩斯库,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这也是中国击剑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女子重剑个人金牌。

法国籍主教练雨歌·欧伯利揭开了孙一文的取胜秘诀——她就是喜欢“决一剑”的感觉。此前的四分之一决赛,孙一文也凭借最后一剑,在与意大利选手伊索拉的对决中有惊无险地赢得胜利。

“在别人看来,最后一剑双方都有50%的机会。但孙一文在‘决一剑’上有80%的胜率。她就是那种越到关键时刻发挥越出色的运动员。”欧伯利说。

孙一文夺冠后,欧伯利第一时间冲上台与她拥抱庆祝,两人共同举起了五星红旗。

“拿冠军,谁都有机会,为什么我不可以?”5年前,孙一文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个人项目铜牌和团体亚军。她说,那时还从没想过夺冠的事。进入东京奥运周期,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孙一文信心更强了。

东京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比赛将在7月27日打响,孙一文将与队友继续敢想、敢拼的征程。

“比赛场上就是‘敢’字当头,大赛比的是心态。金牌只有一枚,是拼下来的!”孙一文说。

施廷懋/王涵:“祖国在为我们喝彩”

王 涵(上)

施廷懋(下)

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摘得东京奥运会上的首金,施廷懋和王涵这对年龄相仿但性格迥异的搭档,两次深情相拥。

“5年的准备时间,对我们来讲很困难,但也是一件好事情。在人生的道路上,这是一段精彩的回忆,让人变强的从来都不是奥运会金牌,而是通往奥运金牌的路途。”赛后,施廷懋意味深长地说。

出生于1991年的施廷懋最初练习的项目是体操,在8岁时才被启蒙教练张玉兰相中,从体操转到了跳水。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上,施廷懋崭露头角,20岁的她在女子跳水1米板项目上折桂。从那以后,施廷懋在跳水世界系列赛和世界杯上将自己的冠军数量增加到了40个以上。

谈及受疫情影响、观众无法到现场观看的空场比赛,施廷懋说:“掌声在我心中,祖国在为我们喝彩。”

因为疫情,施廷懋表示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更紧密了。“感谢父母帮助我走出了人生中的最低谷,开导我、帮助我,让我在人生路上有了很多感悟。”

决赛时,在电视机前观赛的施廷懋父母眼含泪水说:“想着这些年为跳水付出的努力,只想说女儿你真的辛苦了。”

30岁“高龄”才争取到第一次征战奥运机会的“新人”王涵,在最后一个动作出水后,她的泪花在眼睛里闪烁。

“我的泪腺发达、控制不住。其实我们都哭了,但我忍耐力没施廷懋那么好。我也不太想让自己这样,30岁了嘛,感性了一回。”

王涵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在她刚加入国家队时,中国跳水女子3米板还是属于郭晶晶、吴敏霞的时代,随后何姿、施廷懋的崛起也让王涵很难得到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但她从未放弃努力。

2018年底,队里安排王涵和施廷懋搭档女子双人3米板,这让王涵的奥运之路豁然开朗。2019年光州世锦赛上,这对磨合仅半年多的搭档在赛场上大放异彩,以较大优势赢得了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的金牌。

当东京奥运会延期的消息传来时,王涵说:“我觉得也算是一件好事,现在延期了,可以有时间让自己的动作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在人才济济的国家跳水队历经考验才站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王涵感慨万分:“我很珍惜拿到奥运金牌之前的过程,这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酸甜苦辣都尝过了。”

(综合本报记者王美华和新华社报道)

李发彬:举重若轻 力压全场

本报记者 熊 建

李发彬

奥运举重冠军有两种,一种是用两只脚发力的,一种是用一只脚发力的。

李发彬就是第二种。

7月25日,在东京国际论坛大厦的记者们都被李发彬的“金鸡独立”惊呆了。

李发彬在挺举比赛第一次试举中,发生了让人惊呼“这样也能行”的一幕:在翻站完成、随后上举的过程中,由于没保持好平衡,李发彬的重心偏向身体左侧,于是,整个人的重量就压在了左腿上,右腿高高抬起,身体呈现“金鸡独立”的造型。

眼看就要失败,李发彬很快调整好了姿态,成功完成了这次试举,为接下来的夺冠打下了基础。最终,他以抓举141公斤、挺举172公斤、总成绩313公斤的表现,为中国军团再夺一金!

赛后,李发彬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我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很开心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是怎么来的?“当时重心偏了,这是个错误动作,当时已经没办法了,只能这么调整……好在我核心力量强,硬掰过来的。”赛后,李发彬对这个让观众惊叹的调整作出了如此“平心静气”的解释。

重心偏了还能拿冠军,充分证明了李发彬的绝对实力。

这样的实力来源于天赋——9岁时身高1米28、体重27公斤的李发彬,立定跳远就能跳到2.1米。确实是好苗子。

天赋加上汗水,成就了今天的奥运冠军。

东京奥运周期伊始,李发彬和很多队友一样,遭遇了国际举联突如其来的级别变动新规,必须从56公斤级升到61公斤级。

变动的是规则,不变的是拼搏。“我要做的就是放开吃、放开练。”李发彬在之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必须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拥有绝对的实力。”

这一点,李发彬做到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26日 第 0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