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近百年,国宝终归故里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太原举行
“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同期开展

人民网太原7月24日电 (韦衍行)七月盛夏,天龙山峰峦层叠,万物并秀。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曾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的那尊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首,在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回到了故乡天龙山。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人民网 韦衍行摄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佛首归来,昭示中华民族复兴道路,阐发文物追索中国主张,彰显中华儿女团结力量,助力文物保护利用新征程,“文脉与国运相牵,千年天龙山,百年流失史,盛世归来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珍视中华文化基因的爱国赤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生动注脚。”
李群发表讲话。国家文物局供图
李群强调,流失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留追索历史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权利,包括石窟寺流失文物。中国政府坚定支持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愿和国际社会一道,就妥善解决历史流失文物返还问题探索建立制度化安排,携手共建更加公平正义的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
这次佛首虽然回归天龙山石窟,但佛身部分受自然侵蚀,因此佛首不会安装回佛身本体,将在今日同期开展的“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中展出。“观众在原属地看到天龙山佛首,感触会更加深刻,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天龙山的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有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展厅现场使用了3D打印技术复原天龙山第8窟。人民网 韦衍行摄
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
2020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物测试分析与健康状况评估。
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并与历史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第8窟为天龙山石窟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规模最大的石窟。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侧面。人民网 韦衍行摄
据介绍,该尊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佛首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细观这尊佛首,面部表情十分慈祥,嘴角微微上扬,眼睛仿佛也笑得眯成一条缝。曾参与鉴定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杭侃曾说:“我们围绕这尊佛首反复地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在颔首微笑、非常打动人。”
左图为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相册集图版35(第8窟北壁龛内佛像),右图为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现状(右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此次回归的佛首,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义。
多方助力让国宝平安踏上归途
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振奋的过程。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以下称拍卖行)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经组织鉴定研究,判断应属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隋代)。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确定“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目标。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拍卖行,要求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予以撤拍。
10月16日,拍卖行作出撤拍决定,终止有关宣传。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浙江杭州人)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
10月31日,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中国政府。
中国驻日使馆举办文物移交仪式。国家文物局供图
11月17日,中国驻日使馆举办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
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重回祖国怀抱,成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
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向佛首捐赠人张荣颁发“荣誉市民”称号。人民网 韦衍行摄
在今天的仪式上,张荣获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颁发“荣誉市民”称号。“我感到无比光荣。”张荣说,“我其实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也希望这次捐赠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事业的回流事业中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