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扎根生活沃土 铸造精品力作

2022年10月18日09:57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扎根生活沃土 铸造精品力作

【十年答卷】

深邃的思想,科学的理论,总是闪耀着穿透迷雾的光芒,迸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

如何看待文艺工作?如何处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引领文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文艺发展始终关注和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步入新时代,文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破解。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文艺繁荣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新时代的文艺阔步迈入壮丽多姿的新境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时代、赞美生活,铸造文艺精品、攀登文艺高峰,成为文艺界新风尚、新追求。

文艺是什么?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张画,一幅字,一出戏,到底有什么用?

经济稳健,军事强大,科技先进,硬实力过硬才是硬道理,文艺的位置怎么摆?这些问题,曾经萦绕一些人的心头,他们希望得到全面回答和科学指引。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这个具有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高屋建瓴,铿锵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当代文艺的价值越发深远,当代文艺的使命越发清晰,当代文艺的力量越发丰厚。

唯有奋起而为,唯有奋力而行,唯有奋勇而追。

决战脱贫攻坚,一场改变乡村面貌的伟大实践。文艺工作者是在场者、参与者,是满怀激情的书写者、歌唱者。电视剧《山海情》《花繁叶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十八洞村》,文学作品《经山海》《海边春秋》等,深情刻画奋战在脱贫一线的英雄群像,状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疫情防控阻击,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民战争。文艺工作者“以艺抗疫”,汇聚精神之力。2020年年初,中国作协派出赴武汉抗疫一线报告文学创作小分队,以深情而简练的笔墨,传递文学力量;中国摄影家协会组建小分队奔赴武汉,启动“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留存时代记忆……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一场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体育盛会。文艺工作者热情参与其中,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四场开闭幕式,向世界展现了诗意盎然的“中国式浪漫”,奉献了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是文艺的诚意之作、用心之作、创新之作。

胸怀“国之大者”,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在凝眸,一直在书写,时刻在创造。

文艺工作者要做什么?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创作为中心任务

2021年5月,电影《柳青》公映。银幕上,金黄的稻田、碧绿的原野、乡亲们的面容、暴风雨中的泥泞,与柳青饱含泪水的目光深情交融,令人动容。

2018年9月,话剧《柳青》在西安首演。作品以柳青搜集素材、创作《创业史》为主线,塑造了一位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立传的人民作家的光辉形象。

2016年1月,刘可风著《柳青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呈现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柳青,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这样一位“土里土气”的老作家,为何在新时代还频繁被人提起?因为他的身上蕴含的创作精神历久弥新。在他看来,写作既是作家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与读者进行的一种对话活动,作家要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感受、同爱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去生活现场,到人民中间!看城乡巨变,观山河锦绣,感文化脉搏,听时代涛声!在大地上行走,在江河间穿行,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行动自觉,成为新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学作品《人世间》《装台》,电影《长津湖》《万里归途》,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在文艺工作者潜心耕耘下,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它们都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是从人民生活深处孕育出来的。

人民,人民,还是人民,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心中始终回响着这般亲切而动人的旋律。

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文艺百花蓬勃盛开的同时,也有一些芜杂乱草暗中滋生,一定程度上给健康的文艺生态带来破坏。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李雪健、阎肃等文艺家曾痛陈文艺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

旗帜鲜明,校正航向。

走什么样的人生路、艺术路,文艺家们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阎肃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王蒙、秦怡、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蓝天野、吕其明被授予“七一勋章”,蒋子龙、路遥被评为“改革先锋”……德艺双馨的文艺家,是闪耀的明星,是真正的大师,是光荣的榜样,是美丽的标杆。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品德为本,践行为重,真诚为要,为人从艺走正道。2022年3月,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受到表彰的新生代文艺家纷纷表示,从艺先从德,做艺先做人。作为文艺创作者,不仅需要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要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观察,用艺术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汲取深厚的人民智慧中坚定创作之本,在扎根广袤的生活沃土中固守创作之道,在投身火热的时代大潮中拓宽创作之路,在传承悠远的中华文脉中锻造创作之魂,在融入灿烂的人类文明中凝聚创作之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新时代的文艺如春风吹拂大地、如雨露滋润心田、如阳光振奋精神、如钟声激荡灵魂。

(本报记者 刘江伟 王国平)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