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让新型文化空间常有常新

刘  阳
2022年10月05日04: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大渔街道青美术馆,位于云南昆明呈贡区大渔街道海晏村螺蛳厂内,以前是村里的一座仓库。在充分尊重、保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美术馆的室内空间进行了升级改造,以前老旧黑闷的建筑变成了明亮通透的现代艺术空间,提升了海晏村的整体文化品质。

  近年来,随着广大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各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顺势而为,鼓励、支持和引导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越来越多像大渔街道青美术馆这样的新型文化空间在各地出现,不但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更营造了优质氛围并提供现代服务,让人耳目一新。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空间遍布城乡,但随着形势发展,出现设施吸引力不强、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建设新型文化空间,让装修设计更时尚、空间更精致和谐、服务更贴心周到,正是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吸引力的创新举措。目前,多地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设施空间美感、充实更加多元的活动,并融入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建设,人气越来越旺,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近年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大,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许多地区,设计师、美术家、摄影家等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公共文化由“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更多的新型文化空间在大江南北涌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建设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达1.8万多个,不仅实现了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而且让人们享受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

  目前来看,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有机融合,是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有的地方结合红色文化,打造出了颇具特色的空间样貌和服务内容,不仅让当地群众称赞不已,也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吸引了许多游客;有的地方深挖当地传统文化,在建筑风格打造、服务产品提供等方面做足功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成为文化打卡地,营造出一条条美丽的文化风景线。由此,新型文化空间还成了文旅融合的突破口、乡村与城市的会客厅,社会的欢迎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新型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享有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随着建设和管理的不断深入,相信新型文化空间能常有常新、不断丰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5日 07 版)
(责编:袁勃、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