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未来部署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划》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持续努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顶层设计更加清晰,一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十三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扎实推进。体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体育领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体育各领域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体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给予更好的谋划解决。
《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
《规划》由15个部分组成,共3万余字,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一、二两大部分,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2035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主要目标等。
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体育的各个领域来阐述“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分别是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北京冬奥会备战与冰雪运动发展、体育科教信息及体育人才、体育法治、反兴奋剂、行业作风建设、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并明确了这些领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为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组织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谋划更全面。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规划》立足“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对体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既有总体发展思路,又有12个领域的具体谋划,涉及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未来体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目标更清晰。《规划》瞄准2035年实现体育强国远景目标,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搭建体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这个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八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改革更具体。虽然改革没有单列成章,但通篇体现了改革创新思想。“十四五”时期体育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开放办体育、开门办体育,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限,推动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体育事业,推动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四是措施更有效。《规划》现已印发,关键是要落地见效。《规划》通过项目落地、地方落实和工程实施,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对一些重点任务进行更加具体的谋划,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对各级体育部门、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的指导性更强。
《规划》在推动体育重点领域工作方面的部署
《规划》对“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力求推动“十四五”体育重点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和全国社区运动会。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加强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完善运动处方库。支持上海开展“运动健康师”试点工作。建设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国家、省(区、市)、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规划》提出要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化项目发展新模式。重点打造一批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名城。支持10个省(区、市)在体育强省建设中实现竞技体育突破性发展。建立科学有效训练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竞赛体系。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支持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国家队。打造一批集“训练、科技、医疗、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训练基地。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十百千万”工程。提升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推动“三大球”振兴和职业体育发展。
三是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化体校改革,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建设各级各类体校,强化体校培养后备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联合教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推动体教融合建设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四是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深挖体育消费潜力,择优确定10个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监管。
五是强化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体育领域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汇聚起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总结提炼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加强体育文化创作及平台建设。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利用和传承。
六是坚持合作共赢开放战略,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规划》提出要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层次和水平,配合开展元首体育外交,深入参与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办好“小而精”品牌体育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通过申办、举办、参加国际大型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奥运模式”,妥善处理国际体育涉台问题。全面深化与港澳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以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为重点,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七是以筹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力争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加强冰雪运动进校园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实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全面升级,不断提升本土冰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冰雪产品高端品牌。提升冰雪运动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冰雪项目国际组织合作,积极申办、承接国际大型综合性冰雪赛事。
八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依法治体水平。《规划》提出要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完成《体育法》修改工作,开展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制度建设评估。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编制体育总局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落实地方体育执法责任制,支持地方委托综合执法机构开展体育行政执法活动。推进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市场主体等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健全体育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全国性体育仲裁机构,引导单项体育协会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与体育仲裁有效衔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仲裁事务。
九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鼓励建立区域体育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组织协同等良性互动。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在东、中、西部分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体育产业增长极网络。支持特殊类型地区体育发展,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体育事业,建立对口帮扶机制。落实党中央治藏治疆方略,推动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体育工作。推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体育科教、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体育科技研发水平,加强国家队科技助力工作,推动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为体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兴奋剂风险防范,健全完善反兴奋剂工作机制,做好反兴奋剂工作组织实施,完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加大重点领域乱象整治力度,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风险,压实地方和基层管理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