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大音巧叙事 深情扣心弦 构建红色文化视听传播闭环

2021年07月11日08:40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字号
原标题:大音巧叙事 深情扣心弦 构建红色文化视听传播闭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于4月9日起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下简称《追寻》)。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通过蒋雯丽、何冰、胡歌、易烊千玺、李立宏、李野墨、康辉、任鲁豫、朱迅、尼格买提等百位演播者的倾情讲述,运用音频、视频、海报等多种表现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家国情怀,成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峥嵘岁月的生动再现。

以信传情再现历史 以声为媒引起共鸣

书信即文章,有其文学功能。文情并茂的书信可以满足受众的文学欣赏要求,堪称绝妙文章。当《追寻》以书信入题,多元化的文学选题随之呈现,是生活,是爱情,是舍得,是宣誓,是承诺。真正的优秀的书信,总是能看到作者博大深邃的内心,也能折射时代的洪流。百封红色家书,足以窥见革命烈士的强大内心,足以见证革命年代的波澜壮阔。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音频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反而更能直击人心,更能深度调动听者全部的知觉。

《追寻》以声音为媒介,带领受众进入书写家书的历史情境中,呈现了活生生的历史,展现了滚烫烫的初心,讴歌了共产党人以革命豪情、爱国热情、奋斗激情书写的百年历史。百位演播者演绎百篇高品质的经典诵读,为爱好声音的听众带来一场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用真诚的声音朗诵红色家书的深情,用执着的心灵描绘革命人生的壮美画卷。

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通过声音的方式呈现在听众面前,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

传统音频节目营造的是“广场语境”的对话,由播音员进行朗读,听众被动接收。而《追寻》创造了一个基于听觉的空间,通过诵读人的情境化讲演,融讲述、表演于一体,转“广场语境”为“私密语境”,转“常态诵读”为“直指人心”,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代入感。“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抚养你了,不得不把你交与你的祖父母来养你,你不必恨我!而恨当时的环境!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演员刘敏涛深情的诵读,直指人心,饱含了一位即将慷慨赴死的母亲对襁褓中孩子的舐犊之情,引起受众强烈共鸣。

匠人精神丰富细节 精耕细作重塑认知

《追寻》主创团队用脚力践行责任,用眼力发现真实,用脑力深刻思考,用笔力诉说真情,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文艺作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主题性创作内涵开掘更深,从策划、录制、拍摄到推出,《追寻》历时一年,主创团队走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重庆、贵州、广东、海南等地,深入到家书所处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采访革命志士和党史专家,挖掘鲜为人知的真实细节,这使其创作触角跳出传统音频节目的限制,实现了选题的素材增值和内容增值,延伸了节目的表现空间。

随着社会进步和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经典需要被唤起、被重复,却应该以一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新样态出现。《追寻》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对经典人物、经典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当人们熟悉的夏明翰、冷少农、赵一曼等英雄人物又一次出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头脑中的记忆被重新唤起。而当百位演播者站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重新诵读英雄人物深情的家书、不朽的故事,这些记忆又实现了变换与重组。可以说,节目建构了现在与过去,记忆与创意之间的联系,延展了音频节目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

人物和文本的互文,让家书诵读有了多重的视角、丰富的层次。《追寻》以生命情感为连接,以诵读的形式沟通芸芸众生,让更多的革命烈士通过这一方式被世人认识。借助大众传媒,更多革命烈士将被这个时代、被我们每一个人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他的临终遗言振聋发聩,令人动容。

“百年党史”“百集制作”“百封家书”“百人诵读”的“四个一百”宏大构架将主题性创作的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和艺术精度统一起来。百位共产党人的形象透过声音跃然纸上,他们的革命精神穿过电波直抵人心。《追寻》让受众“始于家书故事,终于共产党人精神”,其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媒体人努力回馈受众与社会期待的匠人精神。

多重语态创新内容 融合传播强势破圈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寻》不仅注重家书的诵读以及故事的讲述,还充分运用音乐、诗歌、戏曲、曲艺、微广播剧、影视剧片段、新闻采访等多种手法,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大众获得“沉浸式”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让红色文化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在讲述红军师长贺锦斋的故事时,节目中多次穿插使用了湖南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贺锦斋改编的,还因为这首歌是他和妻子戴桂香爱情的见证。音乐的巧妙运用,让故事更动听,让情感更浓郁,让精神得以升华。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追寻》力求借助融媒体形式讲好党史故事,努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真正让红色文化滋润人们心灵。《追寻》不单以“讲”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而是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功能,让受众以“听见”“看到”“感受到”的方式去体悟家书精髓。“艺术家+播音员主持人+流量明星”的诵读嘉宾设置也照顾到各个圈层的受众,形成一个大的传播闭环,让主题教育节目能够辐射到更大的受众群。

《追寻》以100集音频节目、10集纪录短片、48张海报(其中26个短视频海报)等可听可视化呈现、互动化表达、个性化传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手法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海报的先导作用尤为关键,大面积的红色渲染突出主题,第一时间将受众的目光吸引,动态海报与“追寻”二字相契合,令人不自觉进入海报所营造的情境中,使得小海报成功撬动大传播,在新媒体中形成一条鲜明传播链和价值链。

在传播手段上,节目依托央视文艺客户端、云听客户端新媒体矩阵,联合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央广网、学习强国等各大平台一键触发,发挥媒体融合传播的优势,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节目在新浪微博、快手等平台上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6月24日9时,微博双话题阅读量超5.5亿,全网音视频播放量超3500万。据了解,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基层党组织受节目影响,开展“聆听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通过一封封家书、一个个故事、一次次诵读,来追寻与传承共产党人百年如一的初心与使命。

在“一切皆可‘短短短’”的发展生态中,短视频以瞬间收看、短暂停留的特点圆满地填补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并能较高效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或获取知识的需求。短音频同样如此,在内容建构上可集文字和声画的所有符号表达优势于一体,虽然时长较短,但有生动性的特点,相比于长音频也更具瞬间吸引力。在以“短”为主要欣赏诉求的时代,《追寻》以10分钟左右的音频内容瞬间抓住受众的心理,大大提升了接受度。

《追寻》实际上是一次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大众文化媒介上的情感交流,这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个“场”,在这里,人们交流最动人的故事、最珍贵的情感。《追寻》以家书为形,以情感为骨,以革命精神为魂,通过故事性、情感性、启示性的立体呈现,再现家书背后的真实故事与真挚情感,展现信仰的力量、党性的坚贞、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

(责编:赵竹青、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