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2019年06月06日08:25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导演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别想糊弄观众

《八子》讲述一位母亲把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的故事

刘端端和邵兵(右)

高希希

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由高希希执导,邵兵、刘端端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八子》,近日在江西赣州举行发布会。该片讲述一位母亲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为家国付出的感人故事: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有六人先后阵亡,最后大哥杨大牛(邵兵饰)带领幼弟满崽(刘端端饰)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该片将于6月21日登陆内地院线。

拍摄地赣州是高希希的老家,这是继2012年执导电视剧《毛泽东》之后,他第二次回家乡拍戏,曾执导过多部战争戏的高希希坦言压力很大:“家乡领导跟我说,希望这部戏成为高希希的扛鼎之作,所以接受这个任务,我不踏实,不知是否能完成好。但拍的时候,我的压力在减轻,信心在增强,觉得自己有义务把家乡的故事拍好。”发布会结束后,高希希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A 理念 拍摄主旋律电影,应该避免喊口号

谈及创作,高希希表示,希望在拍摄手法上,《八子》能避开某些主旋律电影的模式和套路,希望这个真实的故事,能做到雅俗共赏,让这代年轻人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不易。

羊城晚报:近十年来,你认为国内主旋律电影是什么模式?

高希希:我想回避一拍主旋律影片就喊口号的模式。《八子》里有句台词是:“全排都有,给我上!”还有一句母亲跟儿子说:“你一定要给我把弟弟们带回来,全村人都指望你们过好日子。”这已经是最像口号的台词了,但这种话特别朴实,当时老百姓就是这种心情。

拍战争片,我们是在真实面对战争和人性,真实很重要。我之前拍《三国》,强调真实性;拍《八子》,也强调真实性,而且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羊城晚报:在细节上,你做了哪些努力?

高希希:细节体现在每一寸服装上。这次我们还用了好莱坞级爆破师。拍戏前,他备了2000多个炸点,我说不够,要照4000个准备,最后拍完是4500个炸点。我要求演员亲力亲为,不用替身,都要自己踩在炸点上。

羊城晚报:投入有多大?

高希希:成本很高,例如,用了不计其数的子弹。子弹是6块钱一个,制片对我说,你崩两枪就是一份盒饭。没办法,机枪一响起来,一箱子弹就没了。这次我们请了好莱坞团队来设计“特效合成”,但有些设计成本太高,我们有点“合”不起,就用了一些好的设计,剩下的找国内公司做。

羊城报社:听说这次的拍摄环境异常艰苦?

高希希:拍摄时,赣州地区的气温一般都是1℃到2℃,而且阴雨绵绵,比北京-5℃都冷。演员穿得不多,躺在水里很难受,有时候还做了一些极致的化妆,刀口不能泡水里,得悬在水面上,很不容易。

B 拍摄 拍电影就得辛苦,别想给自己加戏

邵兵在发布会上说笑:“高希希每次叫我演的都是很累的戏,战争戏有很多黑烟,每天拍完,咳的痰都是黑的。”高希希受访时也直言:“连续46天没有晴过,一直阴雨天,整部戏奋战了接近三个月。”

羊城晚报:演员们在片场应该很怕你吧?

高希希:我说你们全体人员千万不要怕我,随时都可以想象,攒一些好戏,只要我最后用了,晚上可以奖励一杯酒。拍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拍得更好。但也有演员想完后,戏变得牛头不对马嘴,我一通骂,一脚踹过去说:重新想,你这就是为了给自己加戏!

羊城晚报:艰苦的环境,演员没有抱怨么?

高希希:拍电影就应该要辛苦,有付出才有收获。在片场,我就看到地上一滩水,对演员说:躺下!也没人给他们换衣服,他们就自觉躺下了。这部戏一开始招募了四五十个群戏演员,才拍了一周,就跑了一半。我很感谢留下来的群演,问他们为什么没跑?他们说就爱演我的戏,愿意听我讲戏,就算一直躺着也愿意。邵兵他们也是这样,到现场自己嫌脸太干净了,在地上捡一坨湿泥巴就往脸上、头发上抹。

羊城晚报:看这次阵容,一线演员不多,选角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高希希:除了邵兵,我最初也请了一些所谓的一线演员,但一些演员一听说要吃这么多苦,闻风就跑。在选角方面我的确做了一些取舍,必须严格按照人物来选角,基本上放弃(用流量演员)。

羊城晚报:好像何润东来客串了几场戏?

高希希:何润东演个狙击手,最后为了救“满崽”被炸死了。他的台词只有一段话,不超过一分钟。何润东和我合作很多年了,我让他来,他二话不说就来了,他还想多演几场,我说,只有一两场戏。

C票房 影片真正有质感,就可以实现“逆袭”

在拍《八子》之前,高希希就准确评估了观众群:“现在的观众不是这么好糊弄的,如果做得虚假了,他们是不会原谅你的。我看过《血战钢锯岭》,非常好。如果把真正有质感、有温度的片子呈现给观众,他们是会接受的。”本来准备只做部小电影的高希希,看完剧本,决定要做大片,找人追加了投资。

羊城晚报:在发行方面有信心吗?

高希希:《八子》审片的时候,听说有领导站起来说:既叫好,又叫座!发行公司准备在上映前几天,提前让记者看片,让他们写真实的感受,希望这部片能“逆袭”。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有“逆袭”这种想法呢?

高希希:之前的《我不是药神》,我光听这个片名就烦,觉得又是招摇撞骗的。可周围人都说不错,我就去看了,这片子好,把我感动了,应该有很多人像我这样,这就是“逆袭”的结果。而且我问了年轻人,为什么会去看?一是徐峥有票房号召力;二是故事真实且沉重地反映社会问题。我觉得《八子》也能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感受。这两天《八子》在我老家点映,有朋友去之前是不抱希望、硬着头皮看的,没想到他还哭了一场。

同场加映

高希希担任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

拍电影其实是高希希的“副业”,他的电视剧作品《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三国》等更加脍炙人口。今年,高希希担任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将和编剧陈彤,演员黄志忠、马伊琍,导演张永新共同评选出“白玉兰奖”。

羊城晚报:拍电视剧和拍电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高希希:有人说我拍电影时有点矫情,太较真了。结尾的戏,我反反复复拍了很多次。浮桥的景都搭完了,后来又重新搭景,把浮桥改成了索桥。之前搭的景,浪费就浪费吧,这需要勇气和胆略。

羊城晚报:你拍电视剧就不这样了?

高希希:拍电视剧的载体结构、关系不一样,它比电影有优势,我可以娓娓道来,这场说不清楚,下一场一定能说清楚,而且可以通过对白推进剧情,“菜”糊了,也可以接得上;电影就需要场面去推动剧情。

羊城晚报:你好几年不拍电视剧了,最近又开始拍剧,是怎么考虑的?

高希希:现在电视剧的制作水准上来了,国民的观赏标准也上来了。我想拍几个像《权力的游戏》那样的大剧,比较可能选择历史题材。之前几年,各类老板、民营企业“哐哐”往影视圈里钻,有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质量水准,出现了一大批质量不高的作品;现在的趋势更健康,去粗取精,虽然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质量上来了。今年我看了一部分白玉兰奖入围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些题材,挺有质感。

羊城晚报:很多人很好奇,白玉兰奖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

高希希:白玉兰奖非常尊重评委会的意见,专业性更强一些,基本就是五个评委坐下来讨论现有的提名名单,是个集体决策的过程,我可能会比别人多一票,投票评出奖项。我们几个评委不会私下沟通,要到会上沟通。

羊城晚报:网上很多人力捧《都挺好》里饰演“苏大强”的倪大红拿最佳男主角,你会听取网民的呼声吗?

高希希:我还没来得及看《都挺好》,但听周围的人群反馈这部剧不错,是热门的现代题材。至于谁能得奖,呼声是一方面,但最后还是投票来定,大家觉得谁合适就投谁。

(记者 龚卫锋 实习生 李依桐)

(责编:陈灿、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