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全民的诗意表达(人文茶座)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写春联,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年俗。
春联起源于桃符,最早见于先秦神话,《山海经》《论衡》《淮南子》等书中均有记载。从最初驱邪禳灾的“神荼”“郁垒”,延伸为桃符题词、春帖诗句,在敦煌遗书中发现唐代立春时“书门左右”的题句,也偶见宋人苏轼、朱熹等以两行偶句题于桃符。《宋史》记载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尽管被后世认作楹联之肇启,但宋元时“春联”的概念并不明晰。人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桃符”,确实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春联。步入明代,写有偶句的桃符、春帖已十分常见,明中期文献中开始出现“春联”,书肆间也可见《百家巧联》《唐诗春联新谱》等日用之书,春联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明末清初取代桃符、春帖,成为春节祈福纳祥的主要文化载体。
写春联古称“书春”,其“迎春以书”,凸显时令特征,一副“爆竹一声传腊去,梅花数点送春来”的春联,瞬间就将新春的讯息带到人寰。春联题在红笺,烘托喜庆氛围;春联成双成对,体现对称之美。春联书写吉祥,古往今来,“桃符尽书吉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春联语贵平实,文风浅显,年味喜见,像那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能从明代流传下来,不无其存在的道理。春联仪式庄重,入腊以后,常与祭祖、迎春等民俗并重,赓续着传统,涵养着操行。春联贴门左右,并不孤芳自赏,前人就有诗云“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在新春的解读中,彼此赞赏。春联逐年更换,以特有的仪式感,顺应自然规律,鼓励辞旧迎新。春联往往“配以横批、福字”,营造祥和画面,形成文化闭环。春联还全民参与,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春联,千门万户、千行百业贴上的不仅是一件笔墨,更是对幸福的两行注脚。
所以说,春联,是春节的精神标签。它短则数字,却在撇捺之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像这副理发店春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昂扬向上,生机勃勃。春联,是春节的心灵书写。也许书春之时正值岁月交替,人生感触在所难免。宋人楼钥“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的风雅,清人彭元瑞“门心皆水,物我同春”的旷达,近人赵朴初“天地英雄气,风云浩荡春”的豪迈,都是不同心境下的新春独白。春联,是春节的美好愿景。传统春联“和顺一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听得到殷切希冀,南亚华侨的春联“万盏绢灯华夏丽,一轮皓月故乡明”读得懂游子心声,每当春和景明、阖家团圆,春联里便是一个个新春愿景、人生期许、家国情怀。春联,是春节的时代解读。岁岁年年,各俱春色。郭沫若的集句春联“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一时传唱,催人奋进。2022年除夕夜,三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打开“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骧虎步共迎春”的春联向全国人民拜年,更是在浩瀚星海展现时代风华,书写中国气象。
联语读春,我们从汉代简牍中吟诵“长乐未央”,于唐人桃符里描绘“三阳始布”,至今还书写着传抄了近500年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我们也欣慰于新时代的中国春联贴到了冬奥场馆、挂在了万里天宫,千百年来,两行春联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诗意表达。
(作者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9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