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特色非遗别样美(人文茶座)

何思琦
2025年02月03日05: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法国巴黎,12位身着传统演奏服的中国表演者在舞台上敲击、弹奏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台上的一排排青瓷碗、青瓷编钟即是他们的乐器。来自浙江慈溪的青瓷瓯乐艺术团的瓷乐表演,让众多外国观众在聆听千年古乐的同时,领略着千年瓷韵。清冽的乐音仿佛穿越时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瓷乐艺术的翩翩风采和文化自信。

  青瓷瓯乐的出海,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从泥到瓷,由瓷变乐。编钟、腰鼓、鸟哨、铃、埙……不同形制的瓷器带着不同的音韵特色,奏出独属于它们的历史。

  非遗的传承与应用,既要“守得住”,还要“更新鲜”。一地有一地的历史,一域有一域的文化,通过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让带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诉说新的故事,往往可以实现“形式很新颖、效果很惊艳”。

  “既传承文化,又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可以多来点儿!”南昌大学一堂“赣剧艺术鉴赏”选修课抬头率几乎100%,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教室走廊外现场装扮、学生到讲台上体验角色。挥水袖、舞折扇、耍花枪、上戏妆……一堂关于地方戏的冷门课变得“一座难求”,学生们录制短视频传到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千万。一节赣剧课实现破壁传播的背后,是对非遗传承无止境的探索。不断地融合、创新,古老的旋律真正唱到了年轻人的心坎里。

  这样有创意又有新意的文化传承,富有人间烟火气,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日常里。与此同时,传统技艺也在与现代科技进行着巧妙碰撞,让非遗走入全新赛道。比如,浙江湖州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的创新应用,正让一根细细的蚕丝连接着未来。蚕丝因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其蚕丝蛋白已经被科研人员提取出来,制成了存储硬盘。从承载文明到存储数字信息,科技的助力实现了文明跨越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是传统技艺,也是文化符号,是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文化创造。时代的脚步总在前进,非遗也走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正在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中不断被激活,生发出更长久、更有影响的生命力。如今,无论是数字技术赋能,为非遗提供更多元的展示场景,还是打造各类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种种探索,都在让非遗变得更加新鲜、更具吸引力,都是在时代潮流下唤醒非遗岁月深处的独特魅力。

  让各具特色的地方非遗有时代属性,更有生活气息,让注解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的传统技艺绽放新的时代光彩,相信定会有更多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加入这场生生不息的文化接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3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