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身边的中国好人
春节的热闹里,藏着别样的温情。当我们沉浸在“小家”的喜悦中,总有一些人在为了“大家”默默做事。他们不高调、不张扬,却在普通的日子里,埋头做着不普通的事。他们是可爱可敬的“中国好人”“时代楷模”。新春佳节,为他们送去祝福和礼赞,一起接力爱与温暖!
——编 者
张桂梅和三姐
徐元锋
17年前,我去丽江华坪采访张桂梅老师,和她的三姐有过一面之缘。后来,就一直想着给三姐写点啥,像欠着笔账一样。
那是2008年1月,彼时张老师的女子高中还在建设。张老师拖着病体坚持教学,对学生好没的说,还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对山区特殊儿童的付出更难得。采访中还得到个消息:2006年,张老师把云南省奖给她的30万元“兴滇人才奖”悉数捐出,给通达乡丁王民族小学建了新校舍。
那是一所1951年建校的民族小学,坐落在2000多米的山上,四周光秃秃,还处在雷区。学生放寒假了,两层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老校舍破旧不堪,我都担心几个人一起站在二楼,会压塌木板掉下去。学生们能转到新校舍里安心学习,多亏了张老师这笔捐款。
张老师这笔奖励公示时,正赶上三姐的儿子得大病住院,花钱如流水。三姐就跟她商量,适当分出点奖金来给外甥治病,连四川那边的亲戚都“表示”了,姐姐在云南就她这么个亲妹妹,不“表示”下说不过去。
夜深了,张老师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这笔钱她事先就答应捐给民族小学了,分出一点,新校舍建不起来;不分吧,还怎么在家人面前做人?
三姐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她从黑龙江到云南来投奔的人。三姐和她感情最好,年轻时一个人从东北跑到大西南谋生,还要帮衬着她这个命运多舛的妹妹。后来张老师刚到华坪工作就得了重病,利用暑假到昆明做手术,是三姐床前照顾。三姐看到人家病床前都有家人和鲜花,想到妹妹只有她一个老姐,难过地躲在走廊里哭,也想给妹妹买鲜花。
张老师当时拉住姐姐,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
姐姐蒙了,说:“你发什么愣啊?姐姐伤了你的心吗?”张老师笑着说:“姐,你真傻!还不如把买花篮的钱给我买个汽锅鸡吃呢!”姐姐连声说:“好,好,我真是老糊涂了!”看着姐姐连忙走出的背影,张老师眼泪涌了出来。
而得病的外甥和她年龄相仿,两个人投脾气,时不时聚聚,张老师有啥难事爱跟他吐槽。“儿童之家”里孩子们用的卫生纸,还是这个外甥捐的。
想到天亮了,张老师的心定了:一分不留,30万全捐给民族小学建教学楼,且钱不过手,直接打到县委组织部的账上。
张老师亏欠的,何止三姐一家。她因为筹款建女子高中,错过了见哥哥最后一面;二姐去世前想见她,把回东北的路费都寄过来了,张老师却把路费挪去救济学生。要知道,少年时张老师得过一场大病,要不是二姐夫抱着她挨家医院求人救治,张老师早不在了……
2008年那次在“儿童之家”采访,我见到了三姐。她给妹妹带了些东西,还有事着急走。我硬拦下她聊了几句,看得出来,她是在躲记者。怎么看这个妹妹?怎么就原谅她了?面对有些“尖锐”的提问,三姐有两句话我记忆犹新。一句是“我可怜她,她可怜别人”;另一句是“她把自个都舍出去了”。
多少年来,张老师一直拒绝媒体采访她的亲属。后来她告诉我,当年哥哥姐姐间也有共识:我就是他们原来那个妹妹,普普通通的亲人,名气再大也不跟着“沾光”。我理解,张老师也不希望亲属们的生活被打扰,她要为自己的情感留一块“净土”。
“儿童之家”相遇后,我再没见过三姐。写此文时,我获悉三姐还生活在滇西北那旮旯儿。新的一年到了,祝她健康长寿。
幸福的请柬
黄丽荣
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是春天的花瓣,是幸福的请柬。
又是一年春运时。曾经,春运购票的队伍排成长龙;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购买到车票。
“铁路售票之变”,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使命担当,是“时代楷模”单杏花及其团队29年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那年,排队系统上线。“十一”车票预售期间,单杏花一直守在研发中心,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这是检验攻关成果的最佳时机,系统能否扛住,下一年的春运就看这次的表现了。
这天早晨,她从办公室的沙发上爬起来,摇晃着走到12306监控大厅,扫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距离开售时间7点就差5分钟了。
坐在机器前,单杏花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广场上黑压压人群等着售票大厅开门放人的画面。或许,更真实的画面应该是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人和她一样坐在机器前,敲着键盘、握着手机,就等7点整火车票网上开售之时,冲进网站飞速下单。这画面令她倦意顿散:我们准备好了!
7点整,潮水般的流量应约而至。没几分钟,系统监控图上的订单处理时间、排队等待时间等众多曲线都爬上了“青藏高原”。系统气喘吁吁地很快就跑不动了。
勉强挺过了这一波高峰访问量,下一步怎么办?
交班会上,大家一筹莫展。这时,同事的一句话,突然让单杏花有了灵感:“打开读写分离,再借助现有的余票内存计算,没准有戏!”她在心里快速捋了一遍思路:“从AT(交易节点)上切一半查询流量到AG(查询节点)。”同事在键盘上运指如飞。
所有人都紧盯着AG的负载监控,生怕查询流量压垮这最后一线希望。
仅仅几分钟,“订单处理时间下来了!”
单杏花迅速把目光投向排队系统监控上,那条一直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订单处理时间曲线终于神奇般下降了。
“排队时间下来了!”
“队列长度下来了!”
就像给氧充足后的运动员,12306系统终于跑得轻快了。到晚间停售前,排队功能自上线以来第一次处理完了全部订单数据!
这时的单杏花终于松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
累的时候,难的时候,单杏花就在心里鼓励自己:“不能退缩,再试试,再试试。”她的心里总有星星在闪烁。这些星星就是千百万旅客期待的眼睛,望着她,催着她。
系统白天在运行,优化和升级只能晚上进行,熬夜早已成为单杏花的工作常态。
有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眼睛干涩、身体疲倦的单杏花走出办公室,来到院里。她抬头望夜空,琼宇深邃,繁星闪闪,这浩瀚的星空与12306系统中那纷繁浩大的数据和代码竟是如此相似,无边无际,神秘莫测。这种独特的美,竟迅速缓解了她紧张的大脑。在这一瞬间,她仿佛找到了一道道密码,复杂的问题在她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夜空深处有最亮的星,心底深处有最美的梦。当夜色褪去,阳光普照大地时,单杏花满怀信心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北京,早安!”
寻钱海军不遇
潘玉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代诗人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是他寻访隐者的个人体验,同样也是我心中常常涌起的感受。不过,我的寻访对象是“时代楷模”、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职工钱海军。
我有许多次寻钱海军不遇的经历。好几回,我去办公室找他,他都不在。问其同事,答复不是去某某社区服务了,就是去外地调研了。人不在办公室而在服务对象家里,在尽职履责的路上,换个角度理解,他岂非一直都在?不在而在,是所谓“在此山中”。
但最近,我竟“寻”到了钱海军。偶然路过他的办公室,发现门开着,我兴冲冲地跑了进去。隔着内侧的玻璃门,我看到他正认真地翻看两日后“腾蛇跃金山·欢乐幸福年”迎新春活动的议程,边看还边打电话叮嘱同事:“你们要多注意细节,待外卖小哥、环卫工人要热情,那些年纪大的老人腿脚不便,记得去接一下……”
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像极了守护晚辈的老者。这一刻,他那句话已然具象化——“可能,走着,走着,我就老了。没关系,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岁月催人老。按周岁算,1970年出生的钱海军也已经55岁了。但“退休”这两个字,从未爬上钱海军的心头。尤其随着服务的年份越来越久,他发现需要帮助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且可以做、应当做,故而他从不去想自己还能干多久,而是只争朝夕。
许是劳心劳力过甚,许是太久没见,与前一次见面时相比,钱海军头上的白发又添了一些,精神状态却很好。虽有阳光,四九天的气温还是很低,我穿着羽绒服缩着脖子瑟瑟发抖,他却一如既往,只穿了一件短袖工作服,神采奕奕。一直以来,无论冬夏,短袖是他的标志性着装。甚至去雪域高原、林海雪原开展“千户万灯·照亮计划”时,他也未添衣。因为这个缘故,大家都说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有一颗火热的心。
刚刚过去的2024年,就有两件事情很值得言说。其中一件事情是“千户万灯”这一服务品牌推广到了第七个省份——湖北,钱海军团队的志愿者在鄂西屋脊完成首批“千户万灯·照亮计划”室内照明线路改造。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千户万灯·成长计划”困难残疾人家庭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顺利实施,鱼渔双授,成为“甬凉携手 东西协作”的金名片。为了促成这件事情,钱海军往返浙川两地不下10次,光是培训期间就去了好几次,行程超2.5万公里。
我曾读到学员代表的感言,字字句句,饱含对他的深情,譬如学员吉子友伍说:“我会带着这份感恩之心,用所学的电工技术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像钱师傅一样,做一个温暖的人。”学一门手艺,扎根家乡,服务家乡,帮助别人,温暖自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正由一种期许变为看得见的现实。
2025年是“千户万灯”发起10周年。早在2024年两会代表通道上,钱海军就分享过一个梦想: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做下去,走遍祖国山河,把温暖带给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啊,55岁又如何?依然可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而今,春节到了,估计又该寻他不见了。
和小麦一起过年
陈 晔
“我们是跟着太阳走,天明下地。”
北方已是腊月根子,而三亚的小麦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郭进考却是夏天的装扮,戴草帽穿防晒衣,蹲在地里,一株一株拔麦,小心翼翼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
“麦收后,过春节,要赶紧回河北下种。”
一步一环!郭进考今年又要在海南过年了。
春节正是海南育种试验基地麦黄时,炙热的太阳让“南繁”的麦子实现了一年二种二熟,这样原本需要十年培育的麦种可以提前五年定型。
去海南前,郭进考病了,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病刚好就带着药到海南了。时令不等人。麦子熟了,他得到现场。收麦时,人手少,怕下雨,忙不过来,老伴心疼他,还要和他一起下地干活儿。
两亩地的麦三天就收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三天,晒三天,整理时间要长。他要给每株麦子“号脉”,挑选出优秀“种子选手”再回北方种下,选出良种。
从住地到麦地有二三里,郭进考和他的团队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骑电三轮的骑电三轮。他骑自行车,海南天热,得趁凉快进到地里干活儿。电三轮是运输工具,从地里把麦子运回住地。
这位全国有名的小麦育种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好人”,像农民一样骑自行车下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呵!
早饭是老伴做的馒头小米粥。5点,他雷打不动起来在外边散散步,一路上,他小声哼着京剧,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引起了同事们注意。
“郭老每天乐呵呵。”
他听见了,微微一笑:“咱们过年,小麦也过年,想起春节包的团圆饺子面粉是咱们培育的小麦,心里咋不高兴?”
小麦育种、播种、收获的全程,他们跟着太阳走。太阳“起床”,他也起床,甚至比太阳还早。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小麦是属于太阳的。
海南太阳直杠杠哩,必须在天亮前下地,这时候凉快。干到中午11点收工。下午3点再去地里。傍晚6点北方天已黑,我打电话采访郭进考时,他正在地里收麦。
记不清,这是他在海南过的第十几个春节了。来海南不是度假,这里距离海边远,他们吃住在试验基地。为了加快小麦品种培育,每年小麦要在北方收获一季后,在南方再种一次,这样可以缩短小麦育种时间,为国家多培育新麦种。收麦不用镰刀割,是用手拔,要给每株小麦编号、数穗、晒干、烤种、编种植计划书,从中选出优秀株作为种子再种到地里,反复优选,直到培养出良种。
他的手上被麦子勒出印来。
“这是新品种。好种子种不好也不会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融合,依靠传统农民达不到高产,需要新农人,同样的地块和种子,新农人种就达到高产。”新课题在郭进考心中诞生。
在海南过年,他和老伴准备了年货,去超市买了肉馅,来海南时带了家乡的干萝卜条儿。春节请在海南的团队在一起吃团圆饺子、看春晚。高兴了,他会给大家唱一段京剧活跃气氛。
眼下,他的第一要事是把选好晒干的麦种送回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种下,他在试验基地接着做收场收尾、写书稿。新的一年,很多事要做,他还计划在马兰农场再开一次全国小麦大会,把全国的小麦专家请到一起,为国家小麦的高产出谋划策……
矿井那束光
李 辉
灯笼升起在石头森林,这新年的烟火色才算氤氲而来。行走在腊月里的大街小巷,一路火树银花、张灯结彩,这条迈往新年的路上,已满是欣喜与期待。
农历腊月十七,北京碧空如洗,在朝阳区北苑路附近的安全大厦里,我再次见到肖文儒。推门看到他,音容笑貌一如往昔,只是言谈间多了些自在松弛。
2021年,中央宣传部授予肖文儒“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是应急救援一线工程师的杰出代表。前年年初,肖文儒正式退休。那年春节,他休了几十年来最完整的一个假期,终于能陪爱人回老家过年,年近九旬的老岳父可高兴了。但一个月后,肖文儒又被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特聘为应急救援首席专家,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上。
从北五环的家中,徒步20分钟到“新单位”,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还是“老样子”。除上班以外,肖文儒的生活很简单:不喜旅游,不爱聚餐,不凑热闹,一日三餐也从不挑剔。但是聊到应急救援,他兴致高昂起来,对事故的发生时间、救援过程,他记得分毫不差:去年1月12日,河南平顶山一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他连夜启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帮助27名被困人员脱险;11月2日,山东临沂一铁矿发生冒顶事故,他在大雾弥漫、高速封路的情况下,搭乘汽车绕小道10余小时赶赴现场,及时优化救援方案,避免了更大伤亡……
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后,许多人认识了肖文儒。北京、郑州、韶关,街道边、公园里、宣传栏,大幅海报张贴在了各地。他会隔三差五收到新消息,是来自不同地标里的海报照片和一些简单问候,有些来自老同事,有些是矿工兄弟。
返聘后,他的日程还是满满当当,每年出差100天,行李箱随时准备着。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林林总总的各类书籍、专业资料、荣誉证书……他告诉我,自己最为珍视的物件,除了山东笏山金矿搜救现场的“两张纸条”,另一个是由习近平主席签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的邀请函。
他悄声说:“我藏了起来。”
那一刻,时过晌午,阳光穿过玻璃窗,办公室被照得温暖又明亮。犹记得那年,央视演播室“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舞台中央有束为肖文儒而来的追光,彼时我脑海里反复闪现的,是一束投向矿井深处、刺破黑暗的光,是我想象里的希望之光。而此时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他,已然成了那道光。
爱的传递
方欣来
已近春节,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走在岳阳王家河大桥上,突然想起了杭州的西兴大桥,想起了跳桥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我给他打去电话,表达我的问候。
听着熟悉的声音,时间又回到了2023年6月13日。也是这么一个午后,彭清林在配送的路上,偶遇一女子跳江轻生,他没有任何犹豫,纵身一跃,跳进了湍急的钱塘江中,他的壮举感动了全网。这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我写进了《让爱心传递》这篇文章中。
电话那头,彭清林还是像以前一样,呵呵笑着,仿佛他的生活里就没有忧愁这类字眼。他说话语速偏快,干脆利落,就像他风风火火的性格。他告诉我,前不久刚回了一趟湖南桑植,看看家里人,走访了他资助的几名贫困学生。现在回到了杭州,他把家安在了杭州,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那里。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自己依然在送外卖,骑着电动车,风里雨里,穿梭在大街小巷。他喜欢这个职业,每天来来回回地跑,跑出了对生活的热情。略有不同的是,他会挤出时间来做公益,注册成立了“彭清林爱心公益中心”,主要面对外卖员群体,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说:“我是送外卖的,一个外卖员,有时会面临很多困难,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时群里的同事说自己电动车没电了,需要紧急支援,彭清林就会主动询问:“兄弟你在哪里?我马上过来。”然后骑上电动车,匆匆赶了过去。有一次,彭清林送完外卖,从小区里出来,刚好碰到一个阿姨买了一箱水果要搬到家里,水果箱沉甸甸的,阿姨累得气喘吁吁,他主动接过箱子,帮阿姨搬上了5楼。这样的小事,他经常会碰到,只要碰上了,他就会及时帮忙。
前段时间,有个外卖小哥刚出生的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初为人父的他还来不及享受喜悦,便开始为高昂的治疗费用发愁。彭清林得知后,几天没有接单,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为他联系医院,联系捐赠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帮他渡过了难关。还有一个外卖员的母亲,临近退休却患下重病,也是彭清林多方奔走,帮她争取社会援助。
当了这么久外卖员,彭清林深知,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但凡有外卖员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事情,比如因为意外原因的差评、不合理的罚款、不公平的扣分,甚至是封号等等,彭清林只要知道了,总会放下手里的事情,第一时间去和外卖平台交涉,帮骑手们鼓与呼,实实在在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我问他,你这样做不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吗?他呵呵一笑,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收入够生活就行了,人生,还有比赚钱更快乐、更有意义的事情呀。”
这几天,彭清林正在准备杭州的“外卖小哥年夜饭”。他要把外卖小哥组成一个大家庭,互相鼓励,抱团取暖,一起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他要在年夜饭上,让小哥们给社区居民分享他们在外卖路上遇见的好人好事,大家一起把爱一路传递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