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贴在春风里(新春走基层)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图①:贴好春联,彭其碧笑意盈盈。 |
再接再厉
“让红彤彤的苹果甜进心坎”
讲述人:甘肃天水市花牛镇二十里铺村果农 奚义军
春节前,区里请人在区苹果协会撰写春联,内容都与发展苹果产业有关,我也去挑选了一副。上联是“红苹果打开致富门”,下联是“好政策引领幸福路”,还有一个“政通果丰”的横批,真是写到了我们果农的心坎里。
十五之前都是年!元宵节前,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中,农忙尚未开始。
实际上,一进腊月,果园里的农活就逐渐少下来,冬灌已完成,剪枝也进入尾声,要忙活的,主要是苹果的分拣、包装和出库销售。今年,这块儿也不用多操心。
我一共种了40多亩花牛苹果,平均亩产能达到8000斤。依托合作社,苹果实行统一销售,价钱变得更有保障,但多是传统渠道,由果商采购经销。去年苹果一上市,就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采买,销售行情一路看涨,我也顺势开通网店,将销售范围拓得更广。
去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当时我就在现场。新年贺词里,他又点赞“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让花牛苹果再次出圈,带动销量节节攀升。往年,苹果陆续要卖到三四月份,今年元旦刚过,很多乡亲们的库存就清空了。
这些年,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土山上实现通水、通路、通电,每年还有免费举办的培训班,教会大伙防治病虫害、施肥灌水、修果剪枝等管护技能,种出来的苹果品相好、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
红彤彤的花牛苹果,不仅支撑我家里两个孩子念大学,还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种苹果虽是农活,可技术含量并不低。今年,政府将实施“数智果园”项目,测土配方,让施肥灌溉更科学高效。我也计划新装智能防雹网,购置新一代防霜机,进一步提高花牛苹果的品质,像总书记勉励我们的那样,再接再厉,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红彤彤的苹果甜进心坎,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赵帅杰采访整理)
幸福满满
“社区像大家庭一样温暖”
讲述人: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居民 彭其碧
这个春节,社区里举行送春联活动,我精心挑选了一副,贴到自家门上。
春联的上联是“新居迎春福满至”,下联是“和谐社区乐无疆”,横批“喜气洋洋”。这副春联里的每一个字,对我来说都饱含寓意。
“新居”代表着我们民主村社区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从以前人们口中的“老破小”变得焕然一新,也代表我个人晚年生活的一个新起点;“迎春”嘛,就是新的一年里,这里将充满希望和生机;“福满至”就是希望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满满;“和谐社区”,我的理解就是社区居民关系和美,一帮老街坊老邻居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搞文艺活动,社区像大家庭一样温暖;“乐无疆”,希望社区的快乐和幸福永远延续下去,像横批说的,新的一年里“喜气洋洋”。
回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话常在耳畔响起。民主村是老社区,老年人多,平时做饭既麻烦,更不敢做多。如今开起了社区食堂,真是方便了我们。还有就是巧匠坊的设立,以前社区有一群“打游击”的匠人,维修小家电、开锁、理发等,原以为更新改造后,他们会离开。没想到他们不仅留了下来,还打造了统一的巧匠坊。这些变化,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社区发展的温暖和力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展望新的一年,我满怀期待。如今社区里的业态越来越丰富,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各种商家的入驻,买手店、艺术家居店,还有年轻人喜欢的咖啡馆,应有尽有。很多年轻人来打卡拍照、逛小店、喝咖啡,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能跟着感受年轻的气息,体验一把从未有过的新鲜感。老菜市场在更新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地标建筑,乍一看还以为是现代艺术馆。社区的这些变化是我们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希望咱们的社区能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姜峰、陈翔采访整理)
岁月流转
“好家风是不变的传承”
讲述人:“十大首都最美家庭” 吴淑凤
每逢新春佳节,在北京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村,我们吴家都会举行一场“春联创作大赛”。“春到农家处处喜,喜到乡村院院春”,是父亲吴振旺创作的春联。在姐夫崔尚兴笔下,“不等爆竹辞旧岁,勤耕五谷盼丰登”,一副春联寄托着期望。外甥崔马太则以“家训”破题,写下“仁爱孝悌传家风,重学崇德逢盛世”。我们一家几代人创作的一副副春联,记录着岁月流转中好家风是不变的传承。
今年,年仅10岁的白彦泽作为家庭第四代成员,创作的春联成为我们瞩目的焦点。他用“呕心沥血养育之恩怎敢忘,知恩图报奋发图强耀门楣”作上下联,横批“蒸蒸日上”。当被问及创作灵感时,白彦泽说:“长辈们相互扶持的点滴,深深影响着我。我想用这春联告诉大家,我会努力学习,拼搏奋斗。”
与春联创作一道延续下来的,还有热闹的家庭春晚。1979年春节,我们的家庭春晚在父亲提议下举办。大姐展示手工,三姐唱评剧,六妹吹口琴,我们几姐妹还合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从简单的才艺展示,到如今30多口人参与,家庭春晚就像纽带,将我们一家人紧紧相连。46年来,家庭春晚中展现出的凝聚力和精气神,为春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情感源泉,推动着我们这个小家的家庭文化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我们一家成立了“七姐妹艺术馆”,搭建起交流文化和传播文明的平台,更好地教导子孙后代善良勤劳、尊老爱幼、团结进步。同时,以良好的家风影响邻里乡亲,为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我看来,春联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它于春风中诉说亲情的永恒与希望,在岁月中彰显家国的美好与力量。
(王珏、李泽坤采访整理)
家国情深
“年味承载着对家乡的眷恋”
讲述人: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 翁国宁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福清市,有160万海外华侨华人,遍布155个国家和地区,我也是其中一员。
今年春节,我从加拿大回到家乡。年,还是记忆中的味道。除夕晚上香甜软糯的年糕、大年初一早上热腾腾的长寿面和晚上的火锅,寓意着蒸蒸日上、长长久久、红红火火;正月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品尝炸海蛎饼、炸鱼等福清特色小吃,外酥里嫩、鲜香可口;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拜年,天南地北的游子们都回家相聚,聊聊一年的工作与生活,好不热闹!
对于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春节有着无比深厚的意义,春节是思念、是团聚,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也是联结中华儿女的纽带。
年前还没回福清老家时,我就早早委托亲戚帮忙打扫房前屋后,并在大门贴上春联,同时也在厦门的家中贴上春联、福字。今年,我精心选了一副春联,上联是“喜鹊登梅幸福来”,下联是“金蛇披彩新春到”,横批“蛇年大吉”。这字眼,看着就喜气洋洋,表达了我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待,鼓励自己新的一年继续努力。
我在加拿大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将优质的“中国制造”带到北美市场。
在加拿大,春节的年味也很足。2024年12月,我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完成立法,将每年2月定为该省“中华文化传统月”,当地的华人华侨举办了许多春节特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增进相互对话和理解。如今,即使身处国外,我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一解思乡之情。
春联、美食、聚会……年味承载着对家乡的眷恋,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我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施钰采访整理)
老宅焕新
“一年比一年更有福气”
讲述人: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钮家巷社区居民 宋 豫
今年春节,我们家的大门上早早就贴上了春联——上联是“福临钮家纳百祥”,下联是“灵蛇献瑞兆丰年”,横批是“福满人间”。
这副春联,是我从社区举办的“墨香迎新岁,福临千万家”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中“抢”来的。社区请来书法家写春联,吸引了50多名居民。我看到这副春联里有个“福”字,特别喜欢。因为过去一年中,我们大家的生活充满了福气。
首先,环境更美了。以前街区不少古建老宅大门紧闭、破烂颓败,甚至成了危房,我每次路过都感到很惋惜;去年深入推进的“古城伙伴计划”,让又一批老宅得到修缮保护、活化利用。
例如过去空置的方宅,经过原真性保护,引入一家高端酒店,又重新发挥价值。去年商宅修缮前,我还作为社区志愿者和专家一起,给老宅测绘、拍照、登记,为今年开始的修缮打下基础。
老宅焕新后,街区的业态也丰富起来。社区小剧场中,一场场评弹演出惠及我们居民和游客……街区活起来,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了。
另一大变化,生活更方便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起来了,可以量血压、测血糖,还有银发餐厅,饭菜低盐低油、营养均衡,老人既可以去食堂吃饭,也能订餐到家。对了,还新开了澡堂,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务。
拥挤小巷中的停车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社区办公楼后面的空地,腾出来修建了停车场,可以停放50辆车;社区还和隔壁商业广场商议,拿出200个停车位,以优惠价格“包月”给居民。现在,孩子们来看我们,不再为四处找地方停车而苦恼了。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他对我们说:“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我们生活在这里,既能体验古城文化,又能享受现代设施——生活在这里,一年比一年更有福气!
(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9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