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陕北说书 传向世界(人物)

周瑄璞
2025年02月06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陕北说书传承人熊竹英。
  周瑄璞供图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一夜之间,陕北说书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传向世界各地,这首曲子的演唱者熊竹英也火遍网络。

  熊竹英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今横山区),兄妹四人,他排老三,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第一次听到陕北说书是在七八岁,当时村里来了一位盲艺人,他跟着大人一起围坐而听,感到无限新奇激动。陕北说书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来自生活,对自然万物随手抓取,对于身边和眼前的人与事张口就唱,歌词大多为即兴发挥,后经一代代艺人传唱沉淀,达到合辙押韵、词句精炼的艺术境界,曲调优美,深情动人,朗朗上口,男女老少都爱听。说书人全身都是戏,通常一气呵成,顺畅轻松愉快,又自带一种对生命的无常感慨和苍茫忧伤。艺人所到之处,给村民带来无限欢乐。小小的熊竹英于半懂不懂之间,听得如痴如醉,曲终散场,又莫名地忧伤和感动。艺人走之后,他每天哼唱能记住的几句,感觉自己爱上了说书。

  17岁初中毕业回家,父母为他的前途担忧,因为他身体瘦弱,性格优柔,不是干农活的料。刚好逢庙会,有一位艺人到村里说书。父母说,你干脆跟着这位师傅学说书吧,好赖是个出路。于是将他领到艺人面前,经过简单的询问和交谈,便定下师徒关系,学期两年,学费300元。3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陕北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他的父母到处筹借。3天后庙会结束,熊竹英便背上父母给他收拾的简单行李跟着师父走了。

  民间艺人收徒,没有什么教程教材,更没有学期考试、结业证书之类的,其实就是允许你跟随在他身边,游乡演出,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每天练习和模仿。徒弟要先吃几年苦,基本是师父家里一个管吃管住的全天候劳动力。师父家农活多,徒弟们啥都干,所谓学艺就是师父演出时他们近距离观摩学习,自己反复揣摩练习。每天干完活儿,晚上吃罢饭,师兄弟几个就练习乐器、说唱,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等,每人要做到样样精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好学赖全靠各自天赋和努力。

  熊竹英最深刻的记忆是跟了师父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师母娘家修房子,师父停止演出前去帮忙,几个徒弟自然也要跟着干活,50多天里没有演出和学习,每天只是建房修房。别的徒弟身强体壮不在话下,而熊竹英身体弱,每天下来累得吃不消,他想要放弃学艺回家去。师兄每天对他说,快了快了,房子盖好咱就出去演出。就那样哄着劝着,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

  两年期满,19岁的熊竹英学会了不少东西,但还是不敢独自表演,只能继续跟着师父。不同的是,他开始有了收入,若有演出,师父每天给他3块钱。那个冬天他和师兄一起被师父派去延安市延川县说书,一个冬天下来感觉自己会说书了,而且又赚了点钱,熊竹英非常开心。从此他才真正开始自己说书,独立接活儿。

  无论从事什么艺术,天赋重要,勤奋与热爱更关键。从童年的好奇喜爱到长大后的谋生手段,再到后来的不断拓展,熊竹英对说书的热爱越来越深,说书已经深深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无论场合大小,不管有没有舞台,只要是面对观众,三弦一弹,甩板打响,他浑身的热血都跟着节奏奔涌,陶醉其间,物我两忘,觉得自己就是为说书而生。陶醉的情绪也感染了听众,跟着他一起或喜或悲,或笑或哭。广泛的好评、越来越多的邀约演出,使他在众多民间说书艺人中脱颖而出。

  政府部门对说书的重视与扶持,也让这一扎根陕北大地的曲艺形式插上翅膀飞翔起来。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横山区组织特殊艺术人才招聘,放宽年龄限制,将熊竹英等在内的2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招聘到区文化馆任职,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门类齐全的演出团队,活跃在榆林城乡。文化馆的岗位让熊竹英与家人拥有稳定的生活保障以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也为他和陕北说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有形舞台和网络平台。

  2020年9月,熊竹英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这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他是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陕北说书艺人。说书三十载,当初那个为了谋生而拜师学艺的胆怯少年,历经风雨和摔打,成为受人尊重和欢迎的艺术家,有了更大更远的舞台,邀约不断,鲜花与掌声环绕。进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收徒弟、教学生,去央视录制节目,到欧洲参加演出,他将榆林大地上这朵鲜艳动人的艺术之花带向全国,推向世界。

  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合作,更是将他本人和陕北说书光速推向世界,熊竹英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带火了陕北说书,着实是“出了个大圈”“跨了个大界”。2024年国庆节前后,榆林全市的说书人,被邀请和预订一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传播,年底的各种单位团建邀约和演出订单不断,说书艺人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陕北说书成为跨年热点。

  陕北说书与3A游戏,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来自遥远的黄土地,一个依托现代科技,似乎是两条道上的火车,但游戏制作者看到它们之间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深层联结,看到陕北说书传递出的文化自信,经过几年的耐心打磨,将二者完美融合、相互搭载,游戏获得了国际奖项,也演绎出陕北说书“新神话”。

  如今的榆林大地,经过数十年的防风治沙、科技兴农,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贫瘠之处,而是成为美丽富饶的陕北绿洲。你如果没有时间亲自来领略它的风采,那就听一听熊竹英倾情演唱的《刮大风》吧:“头枕黄河面朝天,陕北的水来陕北的山,小河里唱来大河里喊,一嗓子吼了五千年……抓一把黄土撒上了天,黑老黄风刮不完……山变绿,水变清,现在刮的都是和谐风。”

  

  编余短论

  三弦一拨,甩板一打,观众如痴如醉……因为一款游戏,陕北说书成就了自己的“新神话”。意外吗?也不意外。新形式也好,传统形态也罢,大舞台也好,小场地也罢,凡能唤起大众审美共情、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就是大众喜爱的文艺。“解馋”“解渴”“接地气”“近民心”,是新大众文艺的共性,也是“出圈”密码。衷心期待越来越多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热起来”“活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6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