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大沙河笔记》:激情书写“新山乡巨变”

2022年08月30日08:0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大沙河笔记》:激情书写“新山乡巨变”

1851年,黄河在安徽蟠龙集决口,从此改变了水道,也留下了它祸害人类的痕迹,形成了这条东北走向的河流--大沙河。大沙河源于江苏丰县大沙河镇,终止于江苏沛县微山湖入口。

曾经,它飞沙扬天,满目疮痍,一碗浑水半碗沙;

曾经,它“蛤蟆尿泡尿都能淹”,人们吃饭全靠天;

曾经,大沙河如黄河故道一样,带给两岸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和悲苦。时代在前进,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在第一次治理的基础上,大沙河沿岸人们开始了第二次大整治,初步改变了大沙河“坡不像坡、河不像河、有水又不畅通,既不能防洪又不能排涝”的现象。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涌现了一个个先进的集体和个人。高级园艺师宋国祥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是“第一代”的代表。在那个年月里,他从故乡苏州支援苏北来到大沙河。妻子来看他,见他生活在如此的环境里,回去就提出离婚。他坚持着他的理念,继续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在水稻亩产过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上,在大沙河果园的建设中,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作者说:“宋国祥这个人,他追求的是奉献。表面看上去,他既老实又平凡,平时少言寡语,实际上心里总是燃着一把火,那样炽热,那样火爆,那样无休无止……”

几十年来,“大沙河果园”已经成为“标签”,成为“名片”,但是有谁知道其中的辛苦,那都是通过奋斗干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又有千余名徐州、南京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大沙河。他们面对茫茫河水、大片荒滩,立下了“不根治大沙河水患,决不上岸”的誓言。他们向冷漠的自然发起挑战,搭草棚,垒灶台,在荒野里安营扎寨,自己动手制作拖船、滑杆、挖泥斗。人们说,如今所有的沟渠都是当年知青们用脸盆、雨衣,一盆盆、一兜兜端出来的。事实也是,没有第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哪有百里果园的郁郁葱葱?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而现实又是如此的美好。一代代拓荒人,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改造着这片土地,使这片土地成为苏北果都的代名词,成为水国花乡的名片,成为世世代代所期盼的崭新的世界。大沙河镇的二坝湿地是大沙河的源头,这里如今已是出了名的旅游胜地。偌大的二坝湿地一带,沟沟坎坎,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一草一木,都被纳入湿地范围,水成湖,河变青,绕坝盘旋道,一步一个景。大沙河红富士苹果,又称为大沙河丑苹果,就出产在这里。当然,还有宋楼、梁寨、华山、范楼等乡镇,他们都在大沙河的改天换地中发挥了自己的典型示范作用。

一部大沙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民由贫变富的战斗史。谁说乡村不懂美?乡村美景不胜收。大沙河,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大沙河笔记》洋洋洒洒四十六万字,着实是大部头,是长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最初兴起时大不一样了,人们探索了它的种种可能的表现形式,在事实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艺术自由,使它的空间得以扩展,表现手法各种各样,成为文学家又一个任意驰骋的广阔天地。

当然,报告文学首先要看的是“报告”的题材,如果你“报告”的题材没有意义,没有原创性,不够典型,它就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所以对于报告文学作家,选题很重要,选题正确了,就成功了一半。朱群英深谙其中奥妙,加之他对于大沙河的熟悉,便责无旁贷地选取了大沙河,努力写出《大沙河笔记》。

著名作家李春雷先生在为《大沙河笔记》写的序言里说:“作者(朱群英)以浓厚、凝重、深情的笔调,史诗般地记录了深刻感悟,将人文、历史、信仰、景物有机结合,大气磅礴。用隽永优美的文字、深情饱满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的怜悯情怀,揭示了大沙河两岸百姓的心路历程,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是的,作家的笔就应该书写这些无畏的英雄,记录他们气吞山河的壮举。《大沙河笔记》的作者几乎倾尽全力,为大沙河两岸的人们吟咏歌唱。改革开放后,大沙河的治理进入新时期,清淤、护坡,重新规划,再造盛景。经过几年的努力,河通了,路通了,两岸的果木成熟了,驱车而行,宛如进入“桃园仙境”。在这里,勇者、强者冲上了起跑线,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智者、赢者应者云集;在这里,农民颠覆了身份,他们用遥控器指挥无人机神奇作业;在这里,农村换了“活法”,大花园里就是城市一样的生活;在这里,农业从根本上改变,智能化、大数据让土地翻倍生金。农业长满了数字细胞,农村遍布互联网思维,农民插上智慧翅膀。

《大沙河笔记》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美不胜收的实景。百里大沙河,万亩梨树园,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银杏林,大沙河的苹果,“中华果都”的魅力在不断提升中展现。不仅如此,他们还适时开发旅游,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建成了大沙河百里观光带,建成了别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使丰县境内的百里大沙河成为城乡居民的旅游目的地……

新山乡巨变的“新”是什么?是大数据、物联网上农户“指尖上丰收”;是农业智能、农民智慧、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青山绿水、人民幸福;是奋斗者的力量和担当,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快速发展,是梦想实现;是希望的田野,是绽放的笑脸……朱群英是一位记者出身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真实的存在。长期以来,他生活、工作在第一线。他目睹了大沙河人民战天斗地的热烈场面,感受到了他们“敢于天公试比高”的大无畏气概以及不改变面貌绝不罢休的精神,终于,他找到了他写作的“金矿”,挖出了大沙河这个颇具特色的题材。

作为基层文学工作者,朱群英身在人民之中、火热一线,更能深深感悟到新时代山乡的世纪之变、时代之变,更能听到大地的心跳,闻到泥土的芳香、人间的烟火气,熟知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衷心祝愿朱群英用脚步丈量大地,心紧紧贴近群众,饱含创作的激情,用心用情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生生不息的英雄史诗,开启一条广阔的文学之路。衷心祝愿朱群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自己特有的视觉和思维,研究、发现、创作,不断叠加对新时代山乡巨变更深刻、更准确的印象和风采,在文学追求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无愧人民,取得文学创作的更大丰收! (蒋九贞)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