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走进新疆博物馆新馆

翻开民族融合多彩画卷

本报记者  李亚楠
2022年07月12日08: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薛光沘、康大之请过所案卷。

  汉代八龙纹金带扣。

  唐代波斯银币。

  今年5月,历时3年多建设的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正式开放,全新推出的展览、首次亮相的文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设施,令文博爱好者心驰神往。

  新馆落成后,新疆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公众服务区域和文物典藏区面积占建筑面积的70 %以上,年观众接待能力达到200万人次。新馆建筑呈“口”字形,与原来的场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合”字形空间,寓意新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实现民族融合、和谐发展。

  近500件展品首度亮相

  哈密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彩陶器,记载东汉敦煌太守打败匈奴之战的裴岑纪功碑,十六国时期西凉秀才对策文,见证唐代丝绸之路繁华的波斯银币……徜徉在新疆博物馆全新推出的“新疆历史文物展”,仿佛置身于穿越古今的时空隧道。数千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疆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蕾介绍,“新疆历史文物展”自策划筹备至开放历时4年,以中国通史新疆地方史为脉络,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时期、清时期7个部分,展出文物1570件(组),其中近500件展品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位于罗布泊沙漠的小河墓地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年代为距今约4000-3400年。展厅里有两件首次公开展出的小河墓地木俑,一件高大的男俑,一件小巧的孩童俑,都身着毛布斗篷。有趣的是,当你从侧面观察,会发现两件木俑的脚尖都是朝后的。为何这样设计?专家至今未找到答案。

  来自托克逊县阿拉沟墓葬的战国时期凤鸟纹刺绣,是新疆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丝绣作品。该刺绣黄色绢地,用红、黄、绿(蓝)等丝线绣出凤鸟纹。凤鸟头部残缺,身躯等部分清晰可见,为飞舞回首形态,丰满矫健,其羽状饰用多色线绣,针脚均匀细密,线条流畅。这件绣品上的凤鸟纹造型与湖南长沙楚墓文物中的凤鸟纹饰如出一辙,充分印证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焉耆县金疙瘩遗址出土的汉代八龙纹金带扣精美绝伦,引人驻足。金带扣方尾圆首,呈马蹄形,由金质模压捶揲成型。扣面凸显1条大龙和7条小龙,作群龙戏水状,在激流漩涡间翻腾跳跃,首尾相顾,扬爪摆尾,动感十足。整件带扣工序繁复,图案设计极为精巧,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专家认为,八龙纹金带扣应是汉朝赏赐给西域城郭王公贵族的礼物,体现了汉代中央皇权对西域的统治权威。

  “我们遴选展品时有一个原则,就是体现新疆考古新成果、新发现、新研究。”张蕾说,目前新疆有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10项在“新疆历史文物展”不同展厅有所呈现。

  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里出土的800余件文书是国内遗址考古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其中的木简为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木简实物。文书记录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诸多内容均为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展厅设专区陈列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部分纸质文书和木牍,旁边还展示了烽燧的立面复原模型,让观众感受新疆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举世闻名。这次展览在原有的展品基础上,新增了不少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纸质文书,它们从多方面证实了当时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的主权与治权,也反映出唐代汉字已作为官方文字在西域广泛使用。

  科技手段增强互动

  开放、互动、科技感强,是新疆博物馆新馆给人的第一印象。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一块触摸互动大屏,点击屏幕上的文物图,便会出现3D影像及相关文字介绍,用手指可以操控图片旋转,从不同角度品鉴文物。

  一个白色机器人立在前厅,热情地跟观众打招呼:“你好!欢迎来到新疆博物馆。”它是新疆博物馆的特殊导览员,观众可以跟随它步入展厅,询问它有关文物的知识,它能够一边语音作答,一边将文字显示在胸前的屏幕上。

  在“先秦时期”展厅,有关石器制作和使用的动画小游戏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参与。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展台旁,以多媒体方式介绍了汉代纺织技术的先进。在“隋唐时期”展厅,电子屏上显示着唐代丝绸之路商队路径,轻触屏幕,一列骆驼缓缓走出,分别代表不同路线的商队,点击骆驼身上的按钮,即可欣赏古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精美文物。

  科技的力量让很多不在现场的文物以数字化形式与观众见面。在“元明时期”数字展台前,长约2米的电子屏滚动呈现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丝路山水地图》电子版全图,手指点击图上的地名,便会出现此地如今的地理位置,方便观众今昔对照。“遗失海外的壁画投影空间”以投影方式展现了流失海外的新疆古代壁画,令观众大饱眼福。

  测试文博知识的滚筒、抽拉盒,“手绘文物”电子画板,文物图案华容道游戏抽屉……这些互动设施体现出展陈设计的精细用心。据介绍,位于新馆一楼的文物修复室将定期对观众开放,让观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

  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

  漫漫黄沙中,穿过一个个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来到神秘的小河墓地考古现场……这是新疆博物馆新馆上线的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项目“新疆文物古迹一站游”。戴上VR眼镜,就能开启一场奇妙的漫游。

  新疆博物馆2万多件文物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新馆推出“新疆文物古迹一站游”“文物活化舞台剧”“全景科普服务观众”三大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物资源进一步“活起来”,为观众奉上文化盛宴。

  “新疆文物古迹一站游”以全景VR技术展示新疆各类文物古迹,将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机融合,打造“一站式”畅游新疆历史古迹的文旅长廊。

  “文物活化舞台剧”以馆藏文物、克孜尔千佛洞等为切入点,结合新疆古代与现代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一个个精彩故事,反映新疆自古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舞台剧包括“五星出东方”“龟兹乐舞”“古往今来”“小河公主”“音韵和鸣”5个剧目,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将文物融入生活场景,生动还原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风貌。

  “全景科普服务观众”通过数字化展示交互系统打造个人专属的展陈互动空间。参观者可以策划自己的虚拟展览,并亲自动手进行“陈列布展”或“修复文物”。

  张蕾介绍,接下来,新疆博物馆还将研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观众多角度深入感受新疆历史文化魅力。

  (本文图片均由新疆博物馆提供)

(责编:鲁婧、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