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回首七年艰辛路 踔厉奋发向未来

2022年04月10日08:32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回首七年艰辛路 踔厉奋发向未来

  圆梦冬奥会 一起向未来

  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148个集体和147名个人连日来纷纷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会,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他们结合自身岗位、回顾七年艰辛筹办历程,无不感慨万端,充满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

  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服务

  4月8日,作为突出贡献的集体代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而且是一名体育工作者,能在现场聆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非常激动,也特别感慨。”佟立新说。

  佟立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体育人,此前他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工作,曾经六次带队参加冬奥会,后来,他还去现场观摩了索契和平昌冬奥会。对于当时我国的冬奥竞技状况,他至今仍记忆犹新:“以前我们冬季运动基础薄弱,条件差,人才短缺,很多冬季运动项目比如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在国内都没有场地,冬季两项在国内也没有高水平的场地,所以当时我们的运动员都很辛苦,训练都要去国外,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佟立新说,如果没有这次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在我国一下子建这么多冬奥场地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最终我们能这么圆满成功地举办这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疫情当前,我们主动防范了各种风险,也遇到很多困难,是总书记亲自把舵导航,在最困难的时候提出顺利举办即成功的目标,让我们豁然开朗,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应对各种困难。”

  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直接跟国外运动员、国际组织、运动队接触的部门,佟立新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对北京冬奥会的评价,“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说我们是在疫情之下最安全、世界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场地最漂亮的奥运盛会,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的冬奥会是‘最好中的最好’。”

  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作为一名亲历了冬奥盛会的体育工作者,佟立新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持续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让人民在冰雪运动中体验到快乐,收获到健康,“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服务。”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魏菁阳

  “中国式浪漫”彰显文化自信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由残健演员联手演绎的《冬残奥圆舞曲》再现了“中国式浪漫”, 在这些演员中有50名听障“雪花女孩”参演,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人舞者魏菁阳,就是这片片雪花中的一角。4月8日,魏菁阳在观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激动、感动、感慨、温暖、希望等各种心情交融在一起,成就了难以言喻的感受。”

  魏菁阳说,她很荣幸能够成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与2022北京冬残奥会的“双奥”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参与其中,无比光荣和自豪。亲历两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背后感人的经历,让她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昌盛而感到骄傲。“让我特别兴奋的是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了我们冬残奥开幕式听障演员的圆舞曲和手语版国歌,从中可以感受到,总书记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这些特殊群体。”

  总结表彰大会上,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给魏菁阳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作为参与者她对这简短的二十字感受颇深。“这次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文艺表演,跟以往演出最大的不同是残健融合,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亮点,不同群体之间的开放和包容,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和理解,共同参与到其中,一起向未来。我们的文艺表演中体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自信,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残疾人的自强不息精神完美交织融合到一起。”

  北京冬奥精神正在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老演员”,27岁的魏菁阳接下来会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到文艺工作之中,通过艺术的形式鼓励残疾朋友勇敢“走出来”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中。她还会用北京冬奥精神来影响艺术团新一代的小演员们,引导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榜样学习将这些精神延续下去,鞭策自己并发扬光大。同时,她和艺术团也会尝试将残健融合的新发展理念延续下去,以创新的形式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全面融合发展。 文/本报记者 王薇

  北京大学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工作部部长李晓丹

  总书记的讲话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对于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的全体志愿者来说,4月8日是一个非常难忘和特别的日子。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表彰,获“突出贡献集体荣誉”,李晓丹作为北大志愿者代表上台领奖,并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

  她说,这荣誉属于所有北大志愿者和服务保障团队成员。当天,朋友圈被志愿者、老师们刷屏了,“与有荣焉”“一份厚重的荣耀”,是朋友圈出现最多的话语。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李晓丹非常激动,备受鼓舞,几十个日日夜夜关于北京冬奥的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那些数不清的意蕴隽永的场面又在脑海中重现:从飘雪的未名湖出发,700多名北大志愿者化作一片片燃烧的雪花,在冰立方、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在北京冬奥村,交上了人生成长的一次“大作业”。两个月的坚守,近200场比赛的保障任务,700多颗火热跳动的心融入几万颗保障力量的大心脏,在这个冬天,以一抹青春的天霁蓝写下北京2022的邀请与欢迎,传承“鸟巢一代”的荣光,书写“冰新一代”的故事,再次擦亮了北京“最美的名片”。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

  李晓丹说,在全球疫情阴霾尚未消退之时,办好北京冬奥会,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体现。冬奥会志愿服务背后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球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在整体的冬奥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中,学校也在用心用情做好赛前赛时赛后的“三重保障”,力求当好“志愿者的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思政教育最鲜活、最厚重的载体,让志愿者们心无旁骛、放下包袱、轻松上阵。而冬奥的申办筹办举办正是一堂鲜活生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直抵灵魂的“大思政课”。接下来,北京大学还将成立冬奥志愿者宣讲团,宣讲团将进支部、进班级、进社区、进学校,通过宣讲,让北京冬奥精神长久发扬、继续流传。

  李晓丹告诉北青报记者,面向未来,北大青年正砥砺再出发,“冰新一代”精神、“冰新一代”意志和“冰新一代”作风将继续传承,从“我”到“我们”的精彩故事一定会继续书写。“上好这堂思政课,我们将继续发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文/本报记者 刘婧

  清华大学博士生党张弛

  冬奥是学习和科研的新起点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21级博士生党张弛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是清华主责场馆国家体育场闭环内的一名开闭幕式礼宾志愿者,负责四场开闭幕式中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贵宾的接待。在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代表清华大学志愿服务团队接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手颁发的“突出贡献集体”奖,让他感到无比光荣,备受鼓舞。

  “总书记的每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里头,尤其是总书记阐释了北京冬奥精神的内涵,这与‘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是相通的。两个月前我和清华大学1400余名志愿者一起,将清华精神带入冬奥服务中。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五湖四海的来宾都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让世界看到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情与活力。在高标准完成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对于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的认可,感受到了这场冰雪盛会背后展现出的大国风采与大国担当。”他说,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后,他要将北京冬奥精神带回校园里,作为自己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新起点及内在动力。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博士生,他决心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努力,瞄准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远期目标,争取在未来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从2008年的‘鸟巢一代’到如今的‘盛世一代’,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记身为一名清华人的使命,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为祖国和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

(责编:乔业琼、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