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双奥”导演张艺谋的变与不变
“艺术上的重复是衰弱的标志。我们愿意用实践来证明心中所想,哪怕它是幼稚的。”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出茅庐的张艺谋担任《一个和八个》摄影时道出的艺术主张。
多年之后,这种寻变的勇气与热忱仍在其人生中保留。2月4日晚,身为首位“双奥”导演的张艺谋将向全世界亿万观众呈交自己的第二场奥运会开幕式,对于这一次的“大作品”,年逾七旬的张艺谋给出的概括正是,和14年前“大不一样”。
张艺谋曾坦言,自己是始终有“焦虑”的,这令他几乎总是在“奔跑”寻变,“我希望不要固步自封,把自己标签化、类型化。我希望创作能紧跟时代,这些变化本身对我很有吸引力。”
14年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以庞大的演员阵容、整齐划一的表演,呈现出凝练中国五千多年辉煌文明历史的巨幅开幕式“画卷”。然而有报道称,张艺谋至今没看过国内转播的那场开幕式,“主要是我自己的恐慌,我不忍看了,只要大家说都不错,这一篇就赶紧翻过去了。”
出生于1950年的张艺谋,身上特别凸显着那一代人的浪漫理想主义和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紧迫感。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前,他曾当过工人,自学美术摄影,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学生里,他是全校年龄最大的那个,“比起同学,我起步晚,急于表现出原创的精神来,就怕没时间了”。
纵观张艺谋的职业生涯,以《红高粱》蜚声海内外后,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经典文艺片到《英雄》等商业大片,再到近年来各式题材的高频产出,无论臧否,他一直在不断触碰新的创作类型和题材。
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成为一系列重大演出的导演: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APEC欢迎晚宴和文艺演出导演、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导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
“我个人精力比较旺盛,喜欢创作。大概个人的性格也决定了我会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张艺谋说。或许正因为如此,张艺谋言谈中很难让人感到一丝暮色。
张艺谋乐于去发现和展现各种“新”与“变”,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他曾将其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相对照,“拿两个节目来比就能看出国家的变化,比如说08年的活字模,当时那是人在里面表演。平昌那次的表演,是真的机器人,在满是雪和冰的地面上精准无误地运行。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国家形象的变化。”
今晚,张艺谋将以不足100分钟的开幕式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理解。
一样钢筋铁骨的鸟巢,2008年的张艺谋曾令2008人上演规模浩大、整齐划一地击缶而歌;2022年,他将邀请从5岁到70多岁的男女老幼,“穿上自己喜欢的衣裳”在这里轻松地跳起广场舞。
对于首位“双奥”导演张艺谋而言,这将是他14年后艺术创作呈现的两样风景。
“这一次,我们的开幕式强调‘人民性’”,张艺谋表示,“热场表演没有任何明星,也没有专业人员,就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中国式广场舞。大家为什么想要跳舞?因为日子好了,脱贫了,致富了,生活幸福才会载歌载舞。”
曾经非常善于以“人海”成就视觉奇观的张艺谋,在此次创作中将展现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全新表达方式,“不同于任何一次曾经”,“用科技含量将让它人少而不空,让它很饱满,让它空灵而浪漫。用科技和新的观念去表演,又充满了变化。”
跟随时代,张艺谋一直在寻变,然而又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
从电影作品到包括“双奥”开幕式在内的众多重大演出,张艺谋始终在持续尝试如何用创新的手段、世界的语言展现本土文化的光彩。
在张艺谋身上,一直有着对比例、色彩、形状等影响视觉的造型要素的异常敏感。他接受各种新事物,同时也总能观察到“新”东西背后闪烁着的国家历史文化的“不变”内核。
在张艺谋看来,“不论怎样的舞台,了解自己、表达自己是一切努力的核心。所有这些表演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发展历程中的变化,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事实上,这也就是人类可贵的进取精神。”
毫无疑问,张艺谋的经验、审美与资源决定了他是值得安心托付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最佳人选,而在这些可以罗列的能力值之外,这位七旬导演多年求变的勇气与对不变的坚持,或者是其与“双奥”导演身份的另一种深层契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