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坚持传承创新 铸就文艺高峰(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2021年12月17日05: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专栏即日起推出系列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力量。

  ——编  者  

  

  赓续文脉 书写新篇

  王  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学诗,无以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中华文脉深沉厚远,丰饶绚烂。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我们继承的正是这样的悠久传统。

  我想起多年前,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演出的一场晚会带给我的冲击。它以现代的科技手段与综合艺术媒介让北宋的巨幅名画动起来、活起来,传达着文化创造的热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晚会上一首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为歌词的合唱,让人看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不曾褪减的魅力,引发多少诗心、史思、文情、艺梦!当时我就感慨:“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是与当下世界接轨的传统,是历久弥新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必然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学习与消化、继承与发展,须相得益彰、互补互证。

  在继承的基础上,写就古老文艺传统的新篇章,是当代作家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有幸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起、革命和建设、发展和变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经历和见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书写和描绘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这些年,作家与人民大众日益贴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日益厚重,生动反映奋进新时代的光辉与壮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面对这一目标,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和安排写作的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回顾传统、展望未来,更觉历史使命重如泰山。

  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蓬蓬勃勃,热火朝天。一方面,体量的增加、传播的扩大、受众的开拓有目共睹,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发达、文化选择的丰富与便捷值得欢呼;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接受时间与人民的检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精益求精,拿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当代文艺工作者还可以做得更出色。

  时代与人民都在关注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关注着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期待着14亿多人口大国文学新篇、文学巨著、文学大家的不断涌现。我们越是重任在肩,越要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必须不折不扣地说到、写到、做到!

  (作者为作家)  

  

  以书法之美传递文化精神

  孙晓云

  泱泱中华,历经风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思想菁华和文艺硕果,它们大量沉淀在中国文字和书法的独特气韵之中。不论是甲骨竹简、勒石刻碑还是雕版刻印、活字印刷,都离不开文字和书法。最近几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毛笔、钢笔到字库算法、语音输入等的历史性变革,但汉字承载历史和传达审美的功能并未改变。

  中国书法有着迷人的魅力和感染力。尤其它所蕴藉的精神和风骨,更是对当代人起到涵养品德、砥砺精神的作用。中国人从幼年认字、写字起,就开始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走进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通过一笔一画的临摹创作,修炼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这一过程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修为就是从写好每一个中国字开始的。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当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贯通结合起来,用手中的笔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今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以书法艺术展现百年党史,推出一批气象正大,记录和讴歌时代,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

  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书法实践者”,要做的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人们既能从中看到书法的悠久传统,又感受到浓厚的时代审美气息,帮助更多人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

  近五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巡回宣讲,先后去过很多地方。与基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面对面交流,让我真切感受到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的巨大热情。那么多人喜爱书法,于书法艺术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我们要让书法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走近书法、爱好书法。

  当代书法艺术工作者应当牢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传承发展中国书法,展现汉字之美和文化之美,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文化精神,让中国书法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同时,也让更多人从书法中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魅力,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以更加坚定、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扬帆起航。

  (作者为书法家)  

  

  让人看到戏曲艺术充满希望的未来

  楼  胜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青年戏曲演员,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打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的刻板印象。以我从事的婺剧艺术为例,在表演过程中,我愈发觉得戏曲可以通过不断创新赢得更多人关注。戏曲艺术植根中华大地,具有长久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有机会去了解、去接触,不熟悉戏曲的人也会爱上它。

  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留在剧场,戏曲发展就有了基石。为了留住老观众,创作者可能会存在保守心态,在编演过程中对创新重视不够。比如一些传统戏,其部分思想内容与当今时代存在隔阂,如果一成不变,难以赢得新观众。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内容创新,是戏曲持续传承的不二法宝。青年演员更应该突破旧有观念,大胆锐意变革,不仅要让年轻观众走进来,还要让大家看得过瘾、赏得尽兴。为此,我们在加工传统戏或者编排新戏的时候,既会保留婺剧特色又适当做出改变,形成创新表达,让年轻人产生共鸣,从而更好感受戏曲艺术的精髓与魅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戏曲表演场所也在改变。过去,婺剧戏班多在农村草台上演出,大部分剧目演出时间长,风格较为粗犷。现在,婺剧走上剧场舞台,进剧场看戏成为新的观赏模式。这就对剧目编排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戏则长,无戏则短”,删减改造一些不必要的过场戏,把重头戏放在观众真正想看的地方,放在演员最能发挥的地方,才能让一场戏达到甚至超出观众预期,获得观众认可。

  在表演中有所创新,也是我始终的追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时候同一出戏场场演、场场新。每一场戏,演员的状态不一样,观众的反应不一样,都会擦出新的火花。我在舞台上常有灵光乍现的感觉,一下子找到创新的思路。演传统戏对我而言不是复制,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带有我自己新的理解。但表演创新不能脱离戏曲程式,要留住精彩的身段和台步,留住四功五法,留住虚拟动作的意境美。只有这样,戏曲创新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

  在舞台上听到掌声,对表演者来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这不仅意味着观众的认可,更让人看到戏曲艺术充满希望的未来。传统是财富不是束缚,我们在弘扬艺术的时候,既要有守正的底气,也要有创新的勇气。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将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艺术经验为我所用,努力让戏曲古老的种子长出时代的新芽,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为婺剧演员)  

  

  唱好中国戏 铸就民族魂

  孟广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京剧不仅是传统的艺术,也是时代的艺术。让京剧艺术与时代同行,是我们这一代京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从来不担心京剧会失去观众,因为京剧饱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备丰富深厚的艺术特色,其魅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当下多元的文化市场中,戏曲的竞争力并不强。时代在变,京剧也得回应时代变化,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的创新,才能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充分彰显出来。

  戏曲传承创新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艺术实践的推动。一方面,通过深入发掘戏曲传统,精心排演经典剧目,让戏曲艺术的精髓得到扎实传承。一出戏能够流传百年,必有其可贵之处,在排演过程中要不断向前辈大师学习,仔细揣摩其中的门道。艺术就是功夫,功夫就要钻研。要想声情并茂地演绎京剧这门艺术,学习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要把传统艺术的魅力用今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在文化产品供应极大丰富的今天,要想让戏曲走近广大观众,一定要有贴合时代的创作,有体现流派特色的唱腔设计,还要有对现代表演艺术、舞美技术等的借鉴。

  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繁荣,不单单取决于从艺者的艺术水平,还取决于观众,取决于市场。更接近大众,更贴近生活,是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年国家花了大力气,投入专项资金,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作为京剧演员,我见证了台下观众从少到多、剧场从冷到暖的转变,这些变化跟国家层面的引导扶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脱不开关系。

  各大院团和演出团体也都认识到让京剧放下身段、走进群众的重要性。大戏要排,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也要做。京剧艺术工作者主动探索灵活多样的形式让艺术走进社区,走到百姓身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些年,我尝试了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表演京剧,通过新媒介架起演员与观众、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这个过程带给我许多新的收获。

  与时代同行,赋予京剧艺术更多活力与生机。传统京剧演绎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如今新编剧目创作动情讲述当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用更多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唱好中国戏、铸就民族魂,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

  (作者为京剧演员)  

  

  在科技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

  郭  帆

  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更是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充满活力,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电影人更加自觉地运用具有中国美学风格的视听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努力创作彰显中国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优秀电影。

  作为一名科幻电影导演,我坚信,只要找到创造性转化的好方法,科幻电影必将在中国茁壮成长。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民族,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当代科幻文艺创作需要深入探寻中华文化内核,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资源和美学精神,创造性地转化成当代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艺形态,创作出让观众在情感和文化上都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华文化将赋予中国科幻文艺独树一帜的可能性。

  科幻电影是艺术美和科技美的结合。国家科技实力的壮大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给社会大众接受和欣赏科幻电影营造浓厚氛围。当前,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工业化的电影制作体系,这是科幻影视产业的重要基石。国家从政策层面也给予科幻电影大力支持。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扶持下,科幻电影的人才队伍、技术水平、生产宣传等都将取得长足发展。

  产业、内容、技术、艺术层面上的扎实创新,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又开始了新电影的创作。尽管已有前作的制作经验,但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仍是一趟艰辛且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创作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新尝试,也遇到许多新难题,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只有勇敢面对、悉心分析、逐个解决。

  中国科幻电影尚在成长阶段,困难不少,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沿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都给科幻创作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科幻热”持续升温,科幻电影前景可期。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导演,我愿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责任和使命,与众多优秀电影人一道探索未知、奋力进取,在科技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共同铺就一条中国科幻电影腾飞的跑道,推动中国科幻电影不断进步,攀登新的高峰。

  (作者为电影导演)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7日 20 版)

  相关阅读:

  电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舞台艺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中国美术——以丹青史诗讴歌伟大时代

  文学创作——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责编:胡永秋、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冬奥校园行—冠军公益课堂”第二期开课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 (郝帅)12月16日,“冬奥校园行—冠军公益课堂”系列主题活动第二期活动在首都体育学院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专家、首都体育学院教授茹秀英,短道速滑的世界杯冠军、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刘秋宏一同为来自江苏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江西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河北省衡水故城县郑口第四小学、成都市天涯石小学和辽宁省沈阳市勋望小学建农分校的同学们讲述了精彩的奥林匹克中国故事。 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特别提到要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
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知识和反兴奋剂教育系列活动(北京站)在首都体育学院启动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 (郝帅)12月16日,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知识和反兴奋剂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举办。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王立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凯,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石风华,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汲传排,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申震,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明,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霞共同点亮象征活动正式启动的主屏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