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奥运健儿学习“积极隔离”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陆续回国,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代表团成员也随之展开隔离。在并不宽敞的空间里,在缺乏器材的条件下,运动员们依然保持高度自律,每天坚持身体训练。这几天,他们的《隔离日记》火了,各种因地取材、因陋就简的锻炼方式,让人大开眼界。(8月15日《广州日报》)
疫情背景下,“隔离”成了关键词。病毒最擅长“钻空子”,哪怕留下“针尖大的窟窿”,也有可能“漏过斗大的风”。有过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经历的,当地出现疫情的,都需要进行隔离。事实一再证明,隔离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主动服从和选择隔离,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因为没有严格隔离规定,从而造成“破防”,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重大伤害,这样的例子更是让人痛心。
隔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现实中还是有人“拎不清”,有的隐瞒自己的行踪,不报告自己的行程;有的隔离也是走形式,不严格遵守规定。这里面既涉及制度执行力、大数据支撑等外部性问题,也涉及思想认识的内部性问题。有些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轻易中招,根本就没有必要隔离;有的人怕麻烦,认为隔离过于清苦,百无聊赖,寂寞难受……有鉴于此,不妨看看奥运健儿对待隔离的态度,认真向奥运健儿学习隔离。
从奥运赛场回来,取得了好成绩,这本来是奥运健儿风光的时候。往年,奥运健儿回归,会有不少表彰和活动。可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奥运健儿暂时不能登上各种讲台、舞台,过了一个相对冷清的“后奥运时光”。这一切其实不无遗憾,但他们能够理解,不存丝毫侥幸心理,严格执行隔离规定。
既然是隔离,那就免不了要告别往日的热闹,虽然生活没有问题,但要想和过去一样,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逛想逛的街、吃想吃的美食……这都不可能。而且隔离在房间,面积不大,时间长了,确实不好受。这是事实,但不是拒绝隔离的理由,需要调整心态,积极阳光地面对这一切。在这方面,奥运健儿做出了榜样。
在奥运健儿上传的《隔离日记》里,有着大量的锻炼视频。其中弹力带的出镜率最高。无论是中国男乒的“双圈”大满贯马龙,还是女子87公斤级举重冠军李雯雯,都对这款简易健身器材应用自如。就连整箱饮用水,都发挥了大用场。中国女乒“小魔王”孙颖莎和男子61公斤级举重冠军李发彬都利用它练起了深蹲和腹肌。而在徒手训练的运动员中,全红婵和樊振东不约而同地示范如何有效卷腹。
从中可以看到,隔离期间,奥运健儿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他们更多就地取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点事,尤其是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对于普通人来说,隔离期间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做点平时有心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拿读书来说,完全可以集中精力给自己充下电,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如果是居家隔离,可以做的事情更多。而且,现在科技发达,隔离只是物理的,与外面世界依然保持着联系,有些工作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
暂时的隔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团聚,暂时的不便是为了以后更大的方便。而且,隔离并不都是那么寂寞难耐,隔离的人有着无数人的关心,也都处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交流之中。因此,不妨跟奥运健儿学习“积极隔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隔离,而不是逃避退缩或怨天尤人,把隔离的日子当成“悲惨世界”。毛建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