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当诚意遇上创意、当匠心遇上科技 文物活起来蕴藏无限可能

韦衍行
2021年08月11日09:5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出土味”“青铜味”“神秘味”“黄金味”……近日,三星堆面具冰淇淋盲盒上市。盲盒内的产品以青铜纵目面具为原型制作,木签则采用激光雕刻的四种不同青铜鸟纹图案,扫描盲盒上的二维码还能进行云端互动,通过数字文物探寻古蜀文化。

从巍然耸立的青铜神树到做工精巧的鸟形金饰片,从威严庄重的青铜大立人像到轮廓清晰的金面具残片,三星堆出土文物在今年多次登上热搜,成为“文物热”的一方缩影。但如果仅停留在对于文物外形的展示,“热度”也将逐渐消退。因此,多家文博单位坚持守正创新,多维度增强文物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开拓文物活起来的无限可能。

创意时尚鲜活 文物“出堆”“入市”

3月20日,三星堆的“堆堆乐队”推出单曲《我怎么这么好看》,把文物手绘动画和发掘现场画面结合,赋予沉睡千年的文物全新的生命力,并与同期发布的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相映成趣,犹如和网友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

7月,三星堆博物馆与彩妆品牌合作推出“三星堆彩妆”,包含青铜纵目眼影盘、鱼凫唇泥、太阳轮腮红等五份“青铜秘宝”。随之发布的还有一支“赛博朋克”风的短片,讲述了百余年后生活在机械外壳下的人类前往三星堆寻找青铜秘宝的故事,借此展示以出土文物为设计灵感的彩妆产品。

盲盒、眼罩、印有青铜器图案的口罩……三星堆“上新”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购买。据悉,仅五月份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销售金额就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

如今,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但从“数量增长”走向了“质量提升”,更从“馆舍天地”走向了“大千世界”——

故宫博物院推出“初雪”调料罐,只要放入食盐或者白糖,就可以呈现出雪落琉璃瓦、雪盖石狮铜鹤的场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带有语音导览功能的高科技棒棒糖,参观者可以边吃糖边收听文物解说,享受趣味与新奇体验;

甘肃省博物馆创制了独具特色的“文创咖啡”,将铜奔马、彩陶王等珍贵文物形象用拉花技术浮现在咖啡上……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文创产品通过别出心裁的巧思与形式成为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并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则是文创产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文物“领衔主演” 博得满堂喝彩

文物“破圈”其实并非新鲜事,近年来,除了文创产品之外,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跃在公众视野,于古今交汇处找到新的可能。

舞步翩跹、余音绕梁。今年2月,河南卫视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为春节“爆款”,14位舞蹈演员以隋代和唐代歌舞人俑为原型,身着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漫步于山水彩墨之中,穿行在古风建筑其间,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不时穿插出现。

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机。迄今为止,《国家宝藏》已播三季,好评如潮。节目采取“纪录片+综艺”的方式,通过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直观、深刻地告诉观众国宝的前世今生和承载的意义,以及背后的工匠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到,国宝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与传承。

用光影探幽烛微,于无声处听惊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持久的文物热。影片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丰稔饱满、富有创意的质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故宫对“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探索。观众在一个个镜头中融入切身的观察与思考,细细感悟“修文物”背后的力量和温度。

文物就像是跨越时空的信使,唤醒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国家记忆。与文物的千年历史相比,对文物活起来的探索不过一时半霎。随着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和纪录片以文物作为主角,曾经“曲高和寡”的文物逐步走出深闺,让人们在感受中华文明的旖旎风光的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

匠心遇上科技 激发无限可能

“壁画中的人物和风景变得鲜活,曾经固定的画面做成了动画,充满科技元素和互动感。”近日,有观众看完山西博物院“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后,发出了如此感慨。

多手段展示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既是对壁画内容的生动演绎,也激发了人们的观展兴趣。据介绍,此次展览利用数字修复技术,对部分壁画进行色彩还原,把壁画人物的服装纹饰图样做成了立体动画,还设置了AR识别集卡游戏,引导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分辨壁画中的角色。

将数字科技融入文物已是大势所趋。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依靠华为河图平台,引入AR技术——观众拿起手机对准跪射俑,稍等片刻,这件展品就会“飞”出展柜,“跃”上手机屏幕,展示它从出土时的残片到被修复完好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把研究成果制作成数字内容,和原始的文物展品一起呈现,相信大家更感兴趣,也能学到更多知识。”华为河图总工程师罗巍表示,科技可以助力文博行业探索未来。

无论是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或是大获成功的《唐宫夜宴》《国家宝藏》,还是技术日新月异的文博展览,让文物活起来的场景正在时刻上演,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当诚意遇上创意,当匠心遇上科技,文物活起来蕴藏着无限可能,未来将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责编:张文婷、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