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老城保护离不开传统技法 老工匠和“工匠营”的故事

2021年06月17日08:33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老工匠和“工匠营”的故事

  200余件传统木工、瓦工的工具,制作精美的小式五檩柁木构件……亮相才几个月的京诚集团培训基地展示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也在老工匠的回忆中揭开了“工匠营”背后以及老城保护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展示传统 百件木作瓦砌工具亮相

  走进位于东城区磁器口的京诚集团培训基地,200余件传统木工、瓦工的工具映入眼帘。

  培训基地自西向东设置了木作工具展示区、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古建知识教学区。木作工具展示区的墙面和展柜中摆放的都是传统工具,不但锯、斧、刨、锤、尺、锛、铲、凿等一应俱全,还分门别类地标注了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一组按1比2比例缩小的小式五檩柁木构件非常精致,可以组装搭建,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建筑构造、构件间尺寸关系。古建知识教学区中,有可供交流学习的古建模型和图纸。

  “大家看,这几样工具都叫锯,但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开大料要用二人抬大锯,断肩开榫用腕子锯,需要拐弯的地方就用刀锯……”在木作工具展示区前,工匠营培训老师杨建宗描述着各种工具的用途。

  杨建宗介绍,展区内所有工具都是在民间收购的中式传统木作工艺工具。在老木工师傅的帮助下,对破损的构件进行了修复,使其不但能展现工艺技术的传承,也具备了实用性。

  作为京诚集团有40余年经验的木工师傅,杨建宗退休后又返聘回来,参与到了古建工艺培训基地的教学中。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瓦工师傅徐广立。

  传统技艺教学中特别强调动手操作能力。京诚集团聘请了一批房管修缮战线上工作40多年的老师傅、老工匠。作为手艺传承人,他们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年轻学员。

  ▌修旧如旧 挑战1毫米厚的“搂活”图案

  在瓦工这一行,徐广立已经干了40多年了。1976年4月,19岁的他高中毕业,进入东城区房管局,从此与砖瓦砌筑结下不解之缘。“瓦匠这个活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但我没想那么多。”

  瓦工不是那么好学的,干摆、丝缝等传统工艺砌法都比现代砌法要复杂许多。学徒3年之后,徐广立出师了。几十年来,他陆续参与了朝阳门演乐胡同、鼓楼东大街、东四北大街、平安大街及交道口地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等地的修缮保护工作。徐广立修缮老房有自己的想法:胡同修缮中老房中的旧材料,要尽可能保留下来,在重建时才能“新老并用”。胡同、老房修好了,也留住了居民的记忆、乡愁。

  “修旧如旧”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2018年,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的整治修缮,让徐广立遇到人生中一次最大的挑战。

  “雨儿胡同25号院的门楼上,有一面花草图案的‘搂活’,是白麻刀灰制成的,大概只有1毫米厚,在拆除、安装时一不小心就会碎掉。可恢复院落原貌,这面‘搂活’必须原样恢复。”徐广立带领工人用木板、石膏板垫着门楼屋架,给“搂活”搭起了严实的靠背后,从外侧用手将它一点点扣下来,再整体保存好。到了重建时,才原样连接回去。“这样的活儿可以说是我人生头一次,最后完成效果还不错。”

  在雨儿胡同30号院,施工团队进行了门窗更换、室内装修、瓦面修补以及院落铺装等,为了符合清代老建筑图纸的原貌,徐广立与工人们又对院落3间南房进行重建,还加设了一个影壁墙。

  徐广立是从小在胡同大杂院里长大的,看到一座座院落在自己手中重现古朴与雅静,他觉得人生很有价值。“2016年,我退休了,家里没什么负担,再加上我喜欢这一行,就回来继续工作。‘修旧如旧’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把旧建筑当作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承载去对待,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工程,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

  ▌成效初现 青年学员做出标准立方体

  除了建筑工具,在培训基地里,还展示着学员们的作品。“这是刚入职一年的年轻职工田仑,第一次参加培训时做的木工活儿。当时他们需要把一块木材料用手工锯锯断,他经过反复地锯,都没有锯断,最后还是掰断的。”京诚集团崇西房管公司副经理武冠利举着一块木材说,只见这块木头的截面凹凸不齐,中间还有一小块突起。“这次尝试让田仑很灰心,但老师们一直在鼓励他。”说着,武冠利又拿出来了另一块切割好的木头,只见第二个木块截面笔直平整。“4节培训课之后,田仑再一次做木工实操,经过认真地测量,以及用木工工具加工雕琢,他做出一块标准的立方体,与第一次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按照正统的营造法式要求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北京地区民居小式、杂式的做法,结合工作中实际案例,教学当中强调活学活用,强调动手实操,强调逐步推进,对木、瓦作基本功的训练放在了整体培训的重要位置,以真抓实练培养当代的“工匠”手艺人。

  “培训基地从开展到现在,主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传承。我们创办培训基地的目的,就是想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职工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能够喜欢上这种传统的工艺,并投入其中。学员们的成果也鼓励了我们,让我们觉得这项举措是有意义的。”武冠利说。

  ▌老城保护 需要建筑文化与施工技法护航

  近年来,熟练修护文物传统技艺、掌握传统技法的工匠越来越少了。“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传”,工匠断层、人才流失、工艺失传,严重影响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与修护。

  “古建工艺复杂难学,集团内的职工又都很年轻,不了解传统工艺,导致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青黄不接,有‘工’没有‘匠’,意识到传统工匠技人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开始了筹备培训基地的计划。”京诚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胡炜说。

  胡炜介绍,京诚集团一直致力于老城风貌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技术传承,在北京老城风貌保护中,保护内容不单是对建筑本身,也延展到建筑文化、施工技法等诸多元素的一种全面保护。为了更加专业地培养古建工艺技术人才,把控好老城风貌保护修缮工作,京诚集团组建了专业授课为主的“工匠营”,同时,大力筹建以实操培训为主的培训基地,并于2021年2月10日,提出了筹建培训基地的计划方案。历经两个多月的选址、筹备、改造,培训基地正式进入课程培训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木作榫卯实操、瓦作砌筑等培训课程。

  “自3月24日培训基地第一次开班授课起,至今已先后授课6次,参与培训单位13家,总计人数约220余人。未来基地将配合‘工匠营’培训,加大对传统中式建筑瓦、木、油作的实操培训。”胡炜说。

  实习记者张雪 文并摄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