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消费理性化将成“新常态”
端午假期已过。多个旅游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国内旅游产品、酒店、机票的订单量与价格均有所增长。与火爆的“五一”假期旅游情况结合来看,不少专家认为,国民出游消费需求不减反增,旅游业国内大循环呈现良好态势。
上半年旅游黄金期的重现,常被解释为“报复性消费”。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疫情限制了人们正常的旅游消费需求,疫情稳定后人们选择释放欲望、疯狂消费。打个比方,旅游需求如流水,疫情对旅游消费的限制如大坝拦水,当大坝开闸泄洪,水流量远超无大坝时的正常排放量,那么超出的水流量就属“报复性消费”。从疫情前后两年的旅游消费数据看来,笔者认为无法有力支撑“报复性消费”的论断。疫情前国内旅游市场本就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如果考虑到这一正常增长值,那么“报复性消费”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度将会小于目前的估计。因此,虽然旅游市场火热,但我们不能因“报复性消费”而过于乐观。
另一个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旅游爆发性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与“五一”假期火爆的旅游市场相比,端午假期显得平淡。就此有人得出结论,认为旅游市场只是暂时性反弹,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不过笔者认为,对于国内旅游产业不能盲目乐观,但也大可不必过于悲观。
“五一”黄金周的火热,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随着国内疫情趋稳,消费者国内旅游需求实现正常释放,国外旅游需求的回流、春节旅游需求的补偿性消费以及出于对未来疫情不确定的考虑而提前配置旅游计划等,实现了需求的叠加放大。在这个过程中,“报复性消费”所起到的作用较小。端午假期旅游热度的些许下降,也是假期较短、个别城市疫情防控情况、消费者旅游记忆、旅游需求季节波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国内旅游活动长期的大背景。未来,国内旅游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势头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档期、项目和产品的“爆款”与“冷门”仍将同时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正倒逼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方式与模式,国民旅游消费更趋理性化。一大表现是本地游、城市周边游成热门旅游项目,在空间地域上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改变旅游资源与旅游需求的空间错位,减缓或避免旅游扎堆现象的出现。此外,消费者选择的旅游类型更多样化,游客利用数字化、预约制等智慧旅游技术自发调节出游计划。
旅游是幸福产业,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当前,单纯的打卡式旅游是制约人们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特色化旅游的重要因素。从需求侧来看,疫情防控常态化倒逼下,消费者旅游需求的日趋理性和合理,为破解打卡式旅游困境提供了助力。而从供给侧来看,破解打卡式旅游难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设计,巩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消费理性化态势,实现旅游需求的更合理分散,另一方面还需深入推进大众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和红色旅游,提升优质旅游资源供给,提高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质量。对公众多样化、高品质、特色化旅游需求满足的过程,也是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作者:陈强远,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全国交通总体平稳有序 端午小长假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24亿人次
- 人民网北京6月14日电 (王连香)据交通运输部消息,端午假期三天(6月12日至14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应急保障有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预计共发送旅客1.24亿人次,日均4123.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18.8%,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52.5%。 据了解,端午假期,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167.2万人次,日均1055.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17.4%,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58.1%;公路预计发送旅客8635万人次,日均2878.3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16.9%,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52.1%;水路预计发送旅客169.4万人,日均65.5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61.6%,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20.5%;民航预计发送旅客371万人次,日均123.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25.3%,比2020年同期日均增长40.1%。…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