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从容赴考 相约北京

人民网记者 胡雪蓉
2021年04月11日09:3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4月1日至10日,“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上项目测试在北京全面展开。在10天的时间里,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残奥冰球、轮椅冰壶等7个项目赛事在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的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等5个竞赛场馆举行,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检验。

变身:从夏奥会到冬奥会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变身“冰立方”,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在夏奥水上项目场馆举办冬奥冰上项目比赛,一场“水冰转换”的场馆改造由此上演。据国家游泳中心经理杨奇勇介绍,通过支撑体系和移动式制冰系统,“水立方”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在场馆内打造出了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的转换基础、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体育照明系统和控制系统。去年11月,国家游泳中心改造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成为北京冬奥会第一个实现完工的改造场馆。

本次测试活动期间,这里进行了多场冰壶及轮椅冰壶比赛,出色的场馆设施得到了众多选手一致好评。“冰面的平稳度很好,冰的温度、质量都达到了世界级的领先水平。”北京队队员乔勃棕说。

运动员在冰壶项目测试活动中。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冰篮转换”同样惊艳。这里曾经是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而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则将上演紧张、刺激的冰球比赛。如何将一座篮球馆变成一座冰球馆?去年4月,五棵松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启动,历时8个月完工。此次改造创造性地利用“冰坝”技术,在保留30米×60米冰场基础上,“截”出一个26米×60米的“冬奥冰场”。改造完成后,五棵松体育馆将可以按需切换,成为能承办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三项赛事的通用型场馆。

转换:短道与花滑 冬奥与冬残奥

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1980年美国花样滑冰队访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建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见证了中国体育无数重要时刻。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将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根据最新的赛程安排,两项比赛最短的间隔仅5个多小时,场馆需要完成冰面、防护垫、形象景观、摄像机位、裁判台、医疗台等多个方面的转换。

“场地转换牵涉6个业务领域,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完成。”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场地转换负责人申鸰说,“通过几次测试后,现在除冰面外,完成其余几项转换工作的时间已经从开始时的40至50分钟,缩减到现在不到30分钟就可以完成转换,剩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冰面转换工作。目前综合几天的演练来看,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

国家体育馆训练馆外观酷似“冰堡”。新华社记者卢羽晨摄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5座冰上场馆中,国家体育馆“冰堡”建筑面积最大、座席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赛事构成最复杂。4月6日,在男子冰球测试活动落下帷幕后,国家体育馆进行首次场馆转换,迎接残奥冰球测试活动,实现了从夏季场馆到冬季场馆转换后的又一次“变身”。

国家体育馆冰球项目协调员葛苑芃表示,此次转换共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板墙的转换,涉及到运动员席和受罚席的板墙,会从实体板墙转换为透明板墙。其次是进行冰面高度调整,残奥冰球的冰面要比冰球项目冰面高,方便运动员直接滑入场地。此外还有运动员流线转换,以及在残奥运动员流线上铺设仿真冰板。”9日,残奥冰球比赛在这里举行,运动员们对于场地条件赞不绝口,“冰面条件太出色了,球速很快。”

缔造:“最快的冰”与“最美的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也是冬奥历史上首座采用这项环保技术制冰的场馆,旨在打造“最快的冰”。

来自加拿大的马克·麦瑟是国家速滑馆的制冰师,服务过多届冬奥会的他表示,这次的测试活动非常有价值,可以看到各项调整对冰面的影响。“运动员越有机会上冰,我们就越能和他们沟通合作来提高冰面质量,为冬奥会制出完美的冰。”

“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速滑比赛在“冰丝带”鸣枪起跑。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在本次测试活动中,很多运动员都在这里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冰面很平,很‘走道儿’,已经很完美了。”北京队队员陈闯在赛后表示。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说:“通过这次实战检验,我们的冰也取得了它应有的效果。‘冰丝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平原上最快的冰,通过不断磨合,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一目标,也期待着各国运动员能在这块冰面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和新建的国家速滑馆相比,“60后”的首都体育馆一样让人赞叹。为了适应冬奥会的办赛要求,这座曾是北京规模最大、功能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体育馆进行了大面积改造,力求打造“最美的冰”。

在这次改造中,首体建设了一块31米×61米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采用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满足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此外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并将坐席由原来的1.8万个调整到1.5万个,同时增加了80个无障碍观众座席。

此外,通过在场馆顶部采用铝合金框架结构,悬挂36个37平方米的网格膜,从而在场馆的顶部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将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当运动员在冰面上尽情舞动时,仿佛置身梦境一般。“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这样形容焕然一新的首体。

创新:科技冬奥无处不在

北京冬奥会将是一届充满科技感的奥运会。在这次测试活动期间,智能体温计、“自由视角”、远程混合采访……一大批“黑科技”在各个场馆亮相,向人们展示出了“科技冬奥”的独特魅力。

“腋下创可贴”智能体温计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场馆工作人员只需将其贴在身上,并在手机上绑定设备,即可自动测量个人体温数据的变化。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医疗副主任尹金淑表示,这款智能体温计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尺寸小、易佩戴等优势,一旦超过37.3℃标准值,系统将会自动报警,精度能达到0.05℃,充电一次可连续使用10天。

冰球运动是一项高速且充满冲撞的运动,如何能让观众获得更好地观赛体验成为一大难题。测试活动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分别在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运行测试。项目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自由视角”视频技术对冬奥冰雪项目进行示范播出。以国家体育馆为例,在现场的U型架上部署了40台相机,总长度达210米,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渲染出任意时长和帧率的精彩特效片段,相当于1200台相机同时拍摄拼接的效果。用户可以自主交互来连续改变视角和位置,突破传统的定点和被动式观赏赛事,提升观赛体验。

运送成绩单的智能机器人在走廊里工作。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在首都体育馆的媒体工作间,通过无人混合采访的方式,记者们可以对参赛选手进行线上采访。无人混合采访包含现场混采区的运动员端、云转播平台和远端记者三部分。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等特点,通过摄像机和显示屏等视频采集设备和展示屏幕,保证运动员和记者之间采访的实时传输。首都体育馆新闻运行经理刘慧颖介绍称,这样的采访方式是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要求,以非接触的远程采访让运动员和媒体仍可以顺利交流。

你见过机器人担任比赛颁奖嘉宾吗?在国家速滑馆进行的颁奖测试活动中,一台机器人正在给获奖运动员颁发奖牌。它不仅可以为运动员进行无接触颁奖,还能识别运动员身份,通过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向运动员祝贺。据介绍,采用机器人颁奖一方面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一种科技防疫的有益创新和实践,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速滑馆致力于打造智慧场馆的一个缩影。

4月10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300天之际,“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冰上项目测试圆满收官。“通过这一次测试活动的总结梳理,能够进一步寻找问题,制定后续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我们如期、顺利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信心。”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说。

(责编:刘佳、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