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开启中国巡演
刚度过11岁生日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虽屡登欧美音乐重镇舞台,却鲜在国内其他城市亮相。4月6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京宣布,4月10日至17日,乐团将首次开启中国巡演。届时,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在音乐总监吕嘉的带领下,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歌唱家宋元明、王冲,亮相南京、上海、武汉、长沙、深圳、广州六城。京外乐迷将有机会领略原汁原味的国家大剧院品质、特色和风采。值此机会,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乐团音乐总监吕嘉。
把歌剧作为此次巡演一部分重头戏
北青报:这次巡演曲目,你特别选择了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两位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这是否也是你和乐团多年来深耕的一个领域?
吕嘉: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11年,我在当初接手的时候,是希望大剧院有一个欧洲的传承。对欧洲交响乐团来讲,一般主要是德奥传承,所以说我就按照德奥体系的曲目和数量去打造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大剧院的特点是歌剧和交响乐都有,所以我们把歌剧也作为此次巡演的一部分重头戏,今年又正好是威尔第逝世120周年,这个时候呈现威尔第歌剧集萃非常有意义。
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的作品之前演得很少,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观众知道。布鲁克纳其实挺难的,把他的精神捕捉到完整和细致,对指挥来说是很见功力的。勃拉姆斯更是如此,《F大调第三号交响曲》是最复杂的交响曲,很多指挥不愿意指,因为从技术上来说非常难掌控。另外,这首曲子是弱结尾,安安静静的结尾,与马勒的那种强结尾完全不同,但同样都是非常美的,希望带给观众另一种美的享受。
四五十岁是乐团成员最好的年纪
北青报:作为音乐总监,这些年你是如何塑造乐团的声音的?
吕嘉:从笼统的概念上来讲,欧洲传统意义上的要求是对于力度、色彩等方面的。但是从具体上来讲,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提高,比如说铜管的声音,铜管的合奏的声音,木管的音色等,都是需要时代和时间去积累的。
欧洲乐团成立几十年、几百年,来了一个新人是要融入进整个已经成型的乐团的音色里去的。而我们是全新的,重新搭班子,大家的师承也不一样,怎么去融合,这是个问题。
还有需要了解文化。这些都是要做好功课,要教的,因为在欧洲一说用巴洛克风格拉,大家都知道怎么拉,但在这里很多人还不太明白。文化的传承,这是长期的过程。这里你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经历可能是两倍或者三倍,但这是值得的。因为这些人是我们中国很优秀的年轻音乐家,一代代传承,就从这里开始。
北青报:你觉得现在乐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吕嘉:我觉得现在乐团已经完成第一阶段了。我认为乐团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一个团体,逐渐有一个初步的乐团文化、职业文化,以及音乐上的文化,完成了这个之后,现在要开始往第二阶段走。第二阶段是走向职业的最高峰。第三阶段是在世界职业乐团里面占一席之位。
北青报:你曾经提到,乐团中很多乐手刚进团时二十出头,现在平均年龄三十出头,再过五年、十年,将是乐团最好的时间。在培养乐手方面,你是怎么看的?
吕嘉:平均年龄四五十岁其实是最好的乐团成员的年纪,可能美国乐团年纪还要更大一些,平均年龄要到六七十岁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你的阅历、经历、生活积累、曲目的积累,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还有体力都是最好的时候。
希望出现更多的经典传世作品
北青报:作为总监,你认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有什么愿景或者目标吗?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吕嘉:下一步我觉得是一定要把乐团第一阶段的所有作品,通过更高、更细致的艺术标准,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乐团文化慢慢形成的过程。
北青报:你认为如何培养古典音乐观众?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作为国内顶级国家乐团应该担负起什么作用?
吕嘉:作为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是我们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的普及是从各方面来做的,从形式上有四重奏,室内乐、周末音乐会等等。我们还从节目上去普及,比如这次演出大家不太常听的勃拉姆斯的作品,还有之前演出贝多芬戏剧配乐《爱格蒙特》全本,以及演奏法国作品等。
另外,我们普及声音的标准。普及不光是作品的积累,还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叫高水平的演奏,逐步提高观众的鉴赏力。
此外,还要普及好的中国作品,我们每年都做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目前来讲我觉得传世作品还是太少了,还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希望出现更多的经典传世作品。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