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点滴、时代变迁,沈阳有这样一家档案馆——
记录时代变迁 传承家风家教
张辉在家庭档案馆中。 |
“爱的生活只是刚刚开始,愿我们拥有一百个五月十四。”
1989年5月14日,张辉以一首诗纪念自己与妻子闫士荣喜结良缘,作为家庭大事记的开篇。此后,张辉每逢家中的大事,都会记录下来,或以诗歌或以散文。32年过去,张辉的家庭大事记已经形成体系化的家庭档案,包含生活、工作、荣誉、健康等12类内容,累计1万余张照片、20余万字文字资料。张辉还专门把自家阁楼开辟出来作为家庭档案馆。
身教胜于言传,张辉相信,对家庭历史的了解,有助于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家庭档案是家风传承的载体。
给生活带来便利
“这是我的工作经历,这是各种证件票据,这是我妻子的证书,这是女儿的毕业证书……” 张辉将档案盒捧出,娓娓道来。翻开一册册档案,每一册都不是单调的流水账。看似枯燥的档案整理,在张辉手中变成了一本本带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每张照片的剪裁和布局都经过设计,配以诗歌或散文,记录着家庭不同时期的变化。
张辉回忆,从家庭大事记到家庭档案的形式转变,源于上世纪90年代沈阳开展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档案不再止步于机关、企业,家庭档案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延伸。张辉作为示范家庭一员,结识了当时的沈阳铁西区档案馆馆长逄育葵,在逄育葵的指导下把记录下来的“家庭大事记”统一归档,形成了一个初见端倪的家庭档案。“有了专业知识,家庭档案的整理并不难,遇到事情第一时间记录,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习惯之后,就越做越感兴趣。”张辉说。
张辉家庭档案馆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储藏室,一侧墙上布置了一排置物架,按照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文化用品等标签分门别类地放置着各类物品。
“家庭档案是有实用性的,它形成一种习惯,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张辉介绍,许多家庭经常会有拿东忘西的时候。但是在我家,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荣誉证书,乃至票据、健康体检报告都可以在档案的目录中找到,然后根据目录索引,轻松地就能找到原件了。
给人生留下回忆
在家庭档案馆的陈列室,有一件张辉绕不开的老物件——父亲亲手打制的炕柜。
“记忆中,没有父亲不会做的。这个炕柜,是我五六岁时父亲打的,是当时我家最大的家具。木头都是一块一块捡回来拼上的,一个炕柜花了半年时间才打完。”抚摸红色的老炕柜,张辉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
在张辉家庭档案馆,像这样的老物件有几十件。“我不是搞收藏,所有保留下来的老物件都是我们家自己用过的,放在别处可能就是些破烂,但对我家来说,每一件都是宝贝。”
小到一块手表,大到儿时家里吃饭用的圆桌,每一件张辉都能讲出一个故事。一个木匣中,整齐地放着6把算盘,从最初的全木质算盘,到最后的铝制算盘,这些都是妻子用过的。6把算盘见证了闫士荣的财务工作和社会发展,也见证了这个家庭中浓浓的爱意和彼此的温暖。“从前房小,我又爱干净,他就偷偷把家里的‘老物件’悄悄藏起来。”闫士荣说,“有次搬家,我突然看到这6把算盘,这些算盘有19年的时间跨度,第一把还是我1986年刚工作时用的!”
张辉闲暇时,都会到阁楼坐一坐,翻翻老物件,整理新档案。一本本档案册,记录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朝夕与点滴:购买第一辆家用车时的喜悦、家人一起出游的照片、女儿升学时的寄语、每一年的“十件大事”……“人在这里待着就觉得很充实。”张辉说,“这是生活中的一点仪式感,也是我们能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给后代留下财富
在家庭档案馆内有一个荣誉展厅,张辉和妻子的工作先进证书、女儿的获奖证书等大小荣誉都整齐码放在柜中。
“脚踏实地,珍惜荣誉,这是父辈教给我们的。”张辉说,“父亲从锦州黑山农村考出来,一辈子节俭,艰苦奋斗。我小时候家里生活很困难,但父亲为了我的教育,花33元买了一把小提琴,这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因为配不起琴盒,父亲就用纸壳给我糊了一个,一层一层,干了再糊,糊了等干,又是大半个月的时间。”小提琴和琴盒至今还保留着。
家庭档案里有一套题为《夸爸爸》的三句半,这是父亲79岁大寿时,张辉表演给父亲的。“老爸一生很勤劳,辛苦半辈把心操,以苦为乐不抱怨,奉献!……老爸一生有志气,艰苦奋斗靠自己,白手起家创家业,没得比!”
家庭档案馆里留着一张张辉岳母留下的面板。“以前过周末,家里人都要在这张面板上和面包包子,我包的包子皮薄馅大形还好,经常受岳母的表扬。岳母在世的最后8年都是跟我们住在一起,最后一年多卧病在床也都是我照顾。” 说起自己跟岳母的感情,张辉颇为自豪:“对老孝敬,我们做给儿女看,也就是为自己做的。现在我的女儿也常说,‘我最敬佩爸爸对姥姥的好’。”
整理家庭档案几十年来,张辉也总结出家庭和睦的关键:“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输赢,不翻旧账;相互信任,勇于担当。”
简单朴素的24个字,道出了一家人的生活智慧和温情爱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5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