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通海 古城韵味长(历史文化名城)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21年04月05日04:3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俯瞰通海。
  卢贵谦摄(人民视觉)

  通海古城导览图。
  通海县委宣传部提供

  通海县聚奎阁。
  卢贵谦摄(人民视觉)

  通海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中,秀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通海古城依山就势,形成了“山城湖”空间格局;古城内103个院落民居为历史建筑,其中有8个院落为明代建筑。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通海县先后荣膺“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云南省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加到136座。

  

  通海不算大,只是韵味长。

  幽深古巷,一头连着主街,一头勾着院落。漫步其间,脚下是青石路,抬头是木屋檐,家家院内有盆景,户户门前挂楹联。

  一地三城 各司其职

  远望通海古城,满眼古色古香。御城中,一座朱红色楼阁位居主街中央。

  “这是聚奎阁,始建于明,重建于清。空中俯瞰,正方形的御城犹如一方印玺,而聚奎阁则像一把印把子实实地压在了正中间。”通海县住建局局长胡炜说。

  御城的古城墙虽已不在,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都基本保存下来,留下的居民仍过着悠闲的慢生活。

  “御城的建设,还得从明代说起。明洪武年间,置通海御,在元朝临安路治所上建御城。御城内专驻屯军,居民则住御城南门外。”御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图牌前,胡炜介绍到哪儿,手就指到哪儿。

  明代,通海是“一地三城”:御城、旧县和迎恩城,三城各司其职,整个古城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形成了山、湖、城的空间格局。位于城东面的迎恩城,原本为政务接待、保护商旅所建,只是清顺治年间因战乱烧毁,不复存在。

  “正因如此,还在的古城,我们更得保护好。” 胡炜说,为了保护、恢复古城风貌,通海县先后拆除了包括财政局办公楼等影响风貌的建筑1.5万平方米;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所,针对每个区域分别制定保护规划。目前,破坏古城风貌协调性的“碍眼”建筑逐渐减少。

  如今,在古城街巷随便逛,“第一批历史建筑”牌子随处可见。“挂牌让老人居住的坚守有了意义,让游客也多几分敬畏。” 胡炜介绍,一方面,对历史建筑院落,我们要求只能修旧如旧,修缮必须经过审批、验收;另一方面,对古城范围内的一般建筑要求建新如旧,逐渐恢复古城风貌。2014年12月,通海县公布的首批103处历史建筑中,明代建筑就有8处,通过专家的调查、测绘,每个古建筑都有了自己的档案,并开展挂牌保护。

  梳状街巷 湖坝城市

  逆水而上,出御城,至旧县。

  胡炜介绍,旧县在唐代南诏时称通海镇,是“通海城路”南下越南,北入滇中,再与巴蜀、缅印相连的交通枢纽。康熙五年“裁御归县”,县署迁入御城后,原县城被称为“旧县”。

  两座古城紧密相连,却不尽相同。旧县处秀山山麓,主要街道平行于湖岸呈带状展开,其他街道呈南北向交于主街,形成梳状的街巷体系,体现出云南高原湖坝城市的典型特点。不再具备防御功能的御城,和旧县在功能上已差别不大。只是旧县生活气息更浓,更因秀山建筑群,增添了更多文气。

  “通海,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被官方认证过的‘礼乐名邦’。”通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柏指着旧县文庙照壁上四个苍遒有力的大字,讲起了历史典故。

  据通海县志,清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上任三年不见有人来打官司。为一探究竟,他行至北街,发现有几位老人“常驻”街口调解纠纷,经常双方怒气冲冲而来,走时矛盾烟消云散。“民间调解化解矛盾,自然不用再去衙门诉讼;传统社会厌诉,朱阳将所见上报朝廷,获得认可后才题下‘礼乐名邦’四个大字。”胡柏说。

  不仅是古建筑群,通海县文物众多,有新石器时期遗址3处、贝丘遗址3处,春秋战国至明清古墓群、古建筑遗址16处,古祠堂庙宇300多座,古民居300多所,有价值的古碑刻68通,古匾联160多件。目前,通海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秀山古建筑群、小新村三圣宫厢房、马克昌故居、九龙池大寺、河西文庙、河西大福寺、四街常氏宗祠等文物修缮工程,先后完成文庙街、文星街等13条历史街道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三间四耳 明清不同

  不像其他古城早已熙熙攘攘,通海古城内,游客不过十之一二。不少客栈老板,多半也是本地居民,为了照顾老宅,顺便做点生意。

  孙氏老屋,就被主人孙秀丽改建成了客栈。“父亲退休后舍不得老宅,我为了照看就跟着搬了过来;其他几家亲戚都已经搬出去了,我们一商量干脆租过来,修缮后开起了客栈。”

  通海文化底蕴深厚,即便普通群众,也是家家养盆景、挂字画。“堂前无字画,必是俗人家,不养兰草不挂字画,会被周围人笑话。”胡柏说。

  孙家老宅便是一处典型的“一颗印”民居——三间四耳倒八尺,中开天井来采光。院落中央摆满盆栽,苍翠的绿色让古朴院落变得生意盎然;几乎每根柱梁都有楹联。“花个一两百,就能住明朝房间”,不少四川、重庆游客冬天来此晒太阳,夏天到此避暑,入住率倒也可以。

  通海老宅众多,保存较完整的就有200多处,怎么判读是哪个时期的呢?

  胡柏指向屋檐,说:“看建筑风格。孙家屋檐没有太多雕琢,简洁质朴,而且架梁较低,这是明代民居的风格。”

  胡柏一边说着,一边走到同位于秀山街道文献里的张家大院。院落是一进三院布局——前后三间四耳的四合院为主房,三间四耳的三合院为花厅,还有门厅,整体规模大了不少。室内铺青砖,天井用红方砂石,整院的花枋、木雕锦窗、槅门均保持原貌,梁头“抱月”。“这是通海典型的清末民居,清代建筑工艺有很大提升,整体雕刻更为精美,规模体量也明显高于明代。”胡柏说。

  为了更好保护古城,这几年通海不断加大投入,水、电、网等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同时,引导居民向新城区转移,缓解古城保护压力,打造“古城古韵、新城新景”的历史文化名城。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名城和文物保护,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开发好通海女子洞经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胡炜说。

  

  游览贴士

  入御城后,可沿穿城而过的水系溯溪而上,行百步,便至城中央。朱红色楼阁挺立,是为聚奎阁。东面“四维统纽”、西面“高拱辰居”,通海“匾山联海”在此便能领略一二。

  穿顺城街,行至旧县。旧县不大,不似御城那样规整威严,多出不少小巷,也多出些生活的味道。古巷之中,有一沈家大院,青砖墁地,花枋、梁头雕刻精美,槅门及锦窗依然保持着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风格;文庙附近,就有孙氏老屋。类似明清古建筑,几乎每个小巷均可见。

  过文庙继续往前,是秀山公园。古树名木繁多,郁郁葱葱;沿石阶而上,每几百步,便遇上一处古寺观。梁有牌匾、柱有楹联,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秀山中部、清凉台前,翰墨景观映入眼帘。蓬莱阁中悬挂阚祯兆的“惠我双湖”、祖良范的“山水文章”、江宏道的“湖山烟雨”等匾额,与湖光山色相宜。若还剩了些力气,继续向上,到涌金寺看看也无妨。进寺内,仰视阁楼,许弘勋所书横匾“秀山古柏阁”苍劲有力,两侧悬挂的“湖空山气静,阁迥树光寒”楹联堪称空灵。

  转完一圈,至少也要半日时间;下山回旧县,随便找一古院落改建的客栈,歇脚、饮茶,感觉时光也跟着古城慢了下来。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5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