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故中感悟思想
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集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这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典故的喜爱和熟稔。引用典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古喻今、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他引用《庄子》中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引用朱熹《论孟精义》中的“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强调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引用《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引用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方法途径自然是多样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进行了探索,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我国历史文化典故入手,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季节目201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产生巨大反响,取得巨大成功。《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沿用了第一季的风格,每集节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短片、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互动访谈、经典诵读5个环节,既讲清了“为什么”“是什么”,又讲清了“怎么做”,使观众感受到新思想之“用”。每一集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讲故事,既有代代相传的历史典故,又有生动鲜活的真人真事。节目现场安排的访谈,观众积极参与,使现场的气氛更加活跃。节目最后观众集体诵读经典,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多元化设计和安排,极大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在《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中,我们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集中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在第七集《自强不息日日新》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墨经》中的“力,形之所以奋也”、《楚辞》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切入点,阐释了创新发展理念。在第八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贾思勰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荀子的“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为切入点,阐释了绿色发展理念。
在第九集《百花齐放春满园》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共享发展理念。在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各国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分别出自《论语·季氏》和《孟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两个典故说明,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说的是,治理国家虽然有一定的常规常法,但其本质是有利于老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因此,共享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节目重点讲述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4个方面的内容。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道路虽然很近,但如果不一步步向前走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动手去做也不可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典故,就是说明,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通过《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观众会深深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把这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将思想与典故有机结合,在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让观众既感受到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深邃的思想讲透了、讲活了,讲到观众的心坎里,让观众感受到思想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和认同。
(作者为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6日 1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