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论文艺作品中的情感

鲁旭蓉
2021年03月01日09: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身边平凡英雄的伟大,也感佩于异国人民的情谊。回想在相互支援中的“诗词唱和”,我们不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到“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等,无不蕴藉地传递出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情感和相互扶助、共克时艰的决心。从中我们看不到赠与者对被赠者的施舍和优越感,只有跨越山川地域、同一片风月下命运与共的共情和支持。所谓有温度的文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那么,文艺作品中的这种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首先,这是一种审美情。一方面,它源于自然情感,源于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的情绪反应。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自然情感的凝练和升华,并且在文艺创作中,被文艺家赋予了美的形式。文艺家的性情气质无不是在学识和风习的熏染陶冶中升华凝练而成,所以,即便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和社会人事,文艺家的创作却能“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其次,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时,很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宣称,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导演苏珊·朗格就曾提出,“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最后,这是一种在反思、追问基础上面向未来的深刻情感。“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因为在外物的感发下,人的自然情感往往是即时的、瞬发的,直接而强烈,就像小孩的嚎哭一样。只有在反思过去、思考现实、追问未来的过程中,情感才如同酿酒一样,发酵、沉淀,而有了深度和浓度。

文艺作品中的情感正是因为具备了审美性、普遍性和深刻性,才能既写出人们痛苦无助时、激越欢欣时、孤独寂寞时等等想说而说不清的情感和思绪,又给予人们在深陷泥淖时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力量,激发人们在面对苦难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弗朗茨·约瑟夫·海顿说的,“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我们在面对个人的苦难、社会的逆境时,“感悟美好、触摸希望”。

所以,真正的文艺家是自觉以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人。宽阔的胸襟、超越的精神、悲悯的情怀、精湛的技巧,让他们的作品跨越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产生共情,凝聚精神,汇集勇气,共担风雨。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基地研究员)      

(责编:白帆、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