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工笔的写意画 空灵的纪事诗

——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

祝晓风
2020年12月30日09:51 |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小字号

  近期,以叶嘉莹先生为主人公的文学传记片《掬水月在手》公映,得到评论界和观众普遍好评,观众中再次掀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该片于10月16日在全国院线公映,也成为近两个多月来一部现象级影片。不久前,《掬水月在手》又刚刚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可谓实至名归。至12月,该片已超过坂本龙一的《终曲》,创纪录片票房纪录。观看此片,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学者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怀,可以从一位96岁诗人的学诗经历,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当然,还可以面对面地听叶嘉莹先生亲口讲述她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和以前难以在文字中看到的个人生活。尽管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主叶嘉莹先生在广大观众中的影响力,但影片本身的艺术创新与艺术成就,也很值得总结探讨,并给予评价。

  《掬水月在手》的价值首先就在于以电影手段再现了一代诗人、教育家叶嘉莹的主要人生经历,采集、保存了近年叶先生的影像、口述资料,仅此一点,就意义重大。而该片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也是丰富多面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以富有东方魅力的中国传统叙事美学来记录、叙述、表达,把历史内容与文学表现较好结合,为文学传记片开出创新之路。这部影片,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一幅工笔的写意画,一首空灵的纪事诗。

  电影诞生以来的100多年,其实就是一个以“记录”为原点逐渐演化的历史,纪录片本身也从最初的对生活片段的简单记录,到“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发展到容纳巨大历史文化内容的长片,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发展周期。在纪录电影中,人物传记作为一大类型,有其特殊性,因为它必须处理与人物有关的大量历史内容。如何剪辑传主的生平事迹,如何在一个有限时长里,尽可能表现传主最主要的方面,并给予恰当地呈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片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当然也涉及创作者和拍摄者对传主的认识与评价。《掬水月在手》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以空间表现时间的手法,以四合院的各个部分,大门、厢房、脉房、内房等为章节,讲述了叶嘉莹一生的几个重要段落和重要方面,极具创意。电影本身就是一部时间作品,而导演却以空间思维来建构整个作品,仿佛织锦,经纬交织,使影片摆脱了一般传记电影线性叙事的束缚,而得以立体地、纵深地表现传主丰富的人生。

  影片的成功,还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几组关系,首先就是细节与总体的关系,所谓“工笔的写意画”,此之谓也。影片从总体上看,当然具有明显的写意的框架和笔法,不仅在结构上以“词”提纲,以空间写时间,以点带面,截取叶先生人生中重要事件和转折点;而且从头到尾多处的空镜头,如同中国画中的大留白,这些虚写都是典型的写意。但影片对真实细节的记录、描述,又不惜大量特写镜头,又是工笔的,其工笔之细,细到一个眼神、一片落叶,甚至关注到叶先生颈上的一根发丝。但是,影片中又多处出现从飞机上俯瞰的镜头,有对北京城的俯瞰,也有对山川的巡视,这既是传主的视角,也是历史的眼光。

  由总体与细节关涉到虚与实。影片以实写虚,以虚统实,虚实相生。影片不加掩饰地使用纪录片中的“自我映射”方法,把拍摄者的拍摄过程袒露给观众,大大增强了影片的临场感与真实感。但是,这种高度的现场感,又被影片的总结构统摄,与片中大量的空镜头形成一种很强的艺术张力,造成具体和抽象、现实与超越的强烈对比与对撞,最后形成一种奇妙的交融。影片用这种方式,把个人与时代,传主的体验与观众的“同情”,还有观影的当下与诗词的永恒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工笔的写意画”更多地体现在具体镜头的运用、内容结构的布局,那么,“空灵的纪事诗”则更多地是导演的美学追求的体现。导演陈传兴说,这部电影,他要“找寻一种中国的叙事美学”,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词的方式。“是不是有可能用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叙事方式,即中国古诗词的方式”。中国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是比兴,是隐喻,是以象映象,即近旨远,是掬水月在手。果然,导演借用中国诗词的比兴手法,运用大量隐喻,尽管有的只能用“片段浓缩凝聚的一种方式,交错的出现”,但仍给人一种空灵、寂寞之感。

  一部作品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成功地表达了创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对一部传记纪录片而言,还要看这种表达是否贴合传主的独特性。文学传记片既要表现传主的经历和成就,但又不可能拍成一个影像版的简历年谱,而要让观众乐于接受影片,较好地理解内容,同时还要得到一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享受。《掬水月在手》的内容是纪事的,但气质又是空灵的,其含蓄克制、清净淡雅的风格,恰与叶先生的淡泊自守、隐忍弱德相表里。影片中的叶嘉莹先生,既是简单的又是华丽的,既是温和的又是坚强的,既近在眼前又远在云端。这与我们在日常现实中接触叶先生的感觉恰是一致的。

  总之,《掬水月在手》以文学化的影视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位有丰富历史文化内容的叶嘉莹先生,影片不仅以一种中国特色的叙事美学表现了叶先生的诗词经历,反过来,也以叶先生的诗词人生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和纪录电影的内涵。其艺术探索与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一种电影美学思想的展现;不仅对电影是有价值的,对当下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也是有价值的。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此片的艺术价值会有更丰富恰当的展现。

(责编:韦衍行、刘颖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