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拍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战争片已经拍摄了无数,但正在公映的《1917》依然凭借出色的创意和技巧,拍出了新意。
片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是很多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的很多剪辑点,以现在的电脑特效和合成技术,要想拍摄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并非难事,难的是,将电影主题和镜头的运用巧妙结合起来,才是最大的考验。
《1917》中只出现过几个活的敌人,战争的残酷性是通过片中两个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的主观视角看到的,片中的“一镜到底”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性,“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从一开始空无一人的敌方战壕,到后来河流上无数漂浮着的士兵尸体,“一镜到底”浓缩了时间和空间,在心理层面给了观众更大的震撼和压迫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被动性,从而达到反战的目的。
导演萨姆·门德斯以舞台剧起家,这次他把两位士兵送信之旅途经的路线作为了舞台,布景的运用也带有典型的隐喻色彩。最典型的是樱桃树,第一次出现时,布雷克刚把斯科菲尔德从塌陷的战壕中救出,两人劫后余生中透出对未来的憧憬。此时两人走过一处塌陷房屋前的一片樱桃树,眼前满是开得灿烂的白花,两人回忆起小时候,充满了生的喜悦;再见到樱桃树时,布雷克已经被德国飞行员捅死,斯科菲尔德独自一人前往送信,经历九死一生,跳入湍急的河流后,两岸的樱桃树雪花般地飘落花瓣,“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斯科菲尔德的心情,怕是跟《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的心情是类似的,有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和绝望。
片中两人送信刚开始在战壕中遇到的一只硕鼠也很有意味,从个头上看,这只老鼠不会比猫小,为什么如此巨大,原因无非是“食物来源充足”,战争给老鼠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就是这只脑满肠肥的老鼠,触动了炸药的引线,差点让两人丧命。如果说《诗经》中的“硕鼠”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控诉,那么《1917》中的“硕鼠”,其实是对战争的控诉。
《1917》影片后面的“烈火中的教堂”这场戏,具有很强的舞台性,斯科菲尔德在地下室遇到一对母子这场戏,稍显刻意和直白,受制于“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影片自然无法做到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通过蒙太奇剪辑,全景式展现战争残酷性的细节,但《1917》看似舒缓的镜头移动,和片中带有强烈隐喻色彩的一物一景,都透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特征。
“意境”是描述中国古典美学最常见的词汇,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包括《小城之春》《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中都透着浓浓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这一点已被大众所熟知,但《1917》这样一部外国战争片,也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不得不说好的艺术作品是相通的,艺术和感动是不分国界的。(王金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