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加油!中国电影”系列专题报道之守护篇

久违了!门开了!重温新中国电影记忆

蒋波
2020年07月23日18:33 | 来源:人民网-娱乐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星光点点,汇聚银河万里;雪消冰释,电影人砥砺前行。随着7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阔别电影太久的电影从业者和观众,都将因电影陆续重逢。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人民网文娱部为此联合推出“加油!中国电影”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电影的崭新面貌,展现中国电影产业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信念。让我们共同守护中国电影的记忆,守望中国电影的将来。

“久违了!”电影院终于回来了!阔别数月,我们对电影的爱终于又有处安放。无论是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创作者、演员,还是观众,对于电影院都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这是记忆,是温度,是力量,是希望。让我们从“新中国电影记忆”里,再次感受电影院的魅力,找寻几代人对电影共同的热爱。

探访新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

195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坐落于北京长安街的原“新新大戏院”更名为“首都电影院”。在那个时期,看电影就是普通百姓的节日,照亮了一个时代,也唤起人们对世界和对生活的向往。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影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闲娱乐方式。

图片来源: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1957年7月,首都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改建后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苏联电影《革命的前奏》。“当时卖票的盛况,现在都没法想象。7月1日要上映,6月底的时候,电影票就一直预售到9月份,电影几乎就是老百姓娱乐的全部。”首都电影院第五任经理刘洪鹏描述观众的热情,“想到要看电影,激动得前两天就睡不着觉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大量欧美电影引入国内。新鲜的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首都电影院一票难求的场景更是屡见不鲜。

图片来源: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冬天早晨,门口就挤着上百人,门闸一拉开人群一涌而入,把几个售票窗口围得水泄不通。军大衣上的纽扣被挤掉,都是常事。”刘洪鹏声情并茂地说:“当年还有一部外语版的歌剧影片《茶花女》反响很好,几毛钱一张的电影票,首都电影院一家就产生了三十多万的票房收入。有一位中学老师从郊区县慕名而来,还带着录音机,他太喜欢这部电影,歌剧唱得太美了,问我们能不能把声音录下来。”

过去它依偎着我们的春华秋实,现在它云开雾散,让所有的等待都成为我们就要看到的现实。将来它仍将一如倒影、一如梦境般,伴随着我们,去穿越那无边无际的岁月之河。那道点亮银幕的光,也照亮了中国电影产业复苏的前路。

图片来源: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默默守护,静待花开

2020年,为了阻止新冠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这些曾陪伴我们徜徉电影长河的影院临时闭门谢客。如今疫情形势总体稳定,电影院也陆续重新开门。

“从停业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做着恢复营业的准备。我们很有自信的一点就是,虽然停业了近半年,但观众随便进每一个厅,座椅都是一尘不染。”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于超表示。

图片来源: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供图

当然,在观众重新回到影院的过程中,严格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依然是重中之重。“比如观影过程中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比如每一场要间隔多长时间,以保证充分的消毒。请所有的观众放心,影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给大家提供最安心的观影环境,能够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放映效果。”于超说。

还记得你在电影院看过的第一部电影么?还记得售票处大排长龙也想看电影的激动心情么?

门开了,电影又展露它的欢容和风姿。我们在约好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与电影重逢,那里有我们的记忆,有我们“朝花夕拾”后的点点滴滴。

散场后,我们还在谈论着别人的时光是如何稍纵即逝,而我们自己“光阴的故事”就这样得到了一次美丽的扩充,一次丰富的延展。我们仿佛多了一个季节,也仿佛多了一重生命,我们就是在那里拥有过太多的刹那芳华,也是刹那成为永恒。

“走了那么远,只为在花开时节与你重逢。”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有一群人始终默默守护着中国电影的希望,通过坚守平凡工作,为停摆的电影业保留活力。正因他们的守护,他们的爱,中国电影产业才有了再度出发的底气。

(责编:孟丽媛、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