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一剪梅》海外爆红,37岁的老歌为何如此上头?

杨翘楚
2020年06月24日12:22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小字号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剪梅》。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首经常出现在中国人KTV包房里的名曲,是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主打歌”。但刚刚宣布退出歌坛的费玉清不会想到,自己这首37年前推出的老歌,最近竟然意外“出圈”,成为在英语世界爆红的“神曲”。当经典遇上创意和解构,再借助新技术的翅膀,一场有趣的跨文化传播就此而起。

回到原点,最初是一位中国的短视频用户,上传了自己翻唱的《一剪梅》片段。歌声谈不上过耳不忘,但演唱者酷似英语童话《鹅妈妈》中“蛋先生”的造型,让海外网友来了兴致。他们将《一剪梅》搬运到海外短视频平台,并用翻唱挑战、鬼畜剪辑等方式,让这首老歌成为网络狂欢的最新流行曲。被转化为拼音的“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流行梗。

1c950a7b02087bf455a6bf5ee482862a10dfcf93.jpg

经典翻红,却偏离了原来的语境,有了新的解读和传播,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来说,经典作品在解构和再创作后,用以表达别样的内涵,成为了全新的米姆(meme)。所谓米姆,就是一种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流行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它在复制扩散的同时变异演化、推陈出新,也可以理解为国人常说的“梗”。比如曾经端庄的清代皇帝像,化身动漫人物登上文创产品,产生商业价值;童年的经典《葫芦娃》被翻改成表情包,传递微妙而恰到好处的情绪,转型“社交货币”。有人说米姆是一场关乎想象力的产能释放,也有人说被“玩坏了”的梗是博君一粲的旧瓶新酒。

这样的新酒还蛮“上头”,因为它常常是线上人格记录世界的“文本框”、虚拟社群强化身份认同的“快捷键”。《00后密码语大全》《互联网“黑话”你能听懂多少》这样的文章都在提醒我们,看似向所有人开放的互联网,正在用分众文化让我们重回小部落时代。一旦熟练使用某些特定语境中的“梗”,你便有机会被视作“自己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通过“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去搜听《一剪梅》完整版,甚至有人产生了要学中文的想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将《一剪梅》的意外走红,视作中国文化走进异乡人生活的一个片段。

ac4bd11373f08202fcddc6ab5daa2aebaa641baa.jpg

当悠扬婉转的东方旋律在手机里响起数亿次,工整上口的中文歌词被更多人轻轻唱起,歌曲片段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也能让西方人管窥中国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毕竟,黄钟大吕与乡间小调互不冲突、经典大作与草根涂鸦交相辉映,大制作与小创意亦可相映成趣。在新技术带来更多可能的今天,我们不妨以更加流动、开放的态度理解这种流行文化。

当然,米姆只是文化快餐的调味品,据研究其平均生命周期只有4个月。在走马灯似的潮流之中,作品难免良莠不齐。特别是带有“滤镜”的改编,让本应是生活“透镜”的作品,有着成为“哈哈镜”的风险。当《一剪梅》《海草舞》《小苹果》成为网络神曲时,以此为躯壳的新作有时已与旧曲本意相去甚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需要有生产米姆的妙手,更应有甄别创意的慧眼。

无论如何,曾经抚慰国人心灵的《一剪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海外网友有机会放下“望远镜”,透过“显微镜”检视东方之美,甚至端起“放大镜”开始摩挲端详,试着去理解凝结其中的智慧,感受活力四射的时代,憧憬互鉴互惠的未来。那么这样“上头”的好酒,或许可以多来几瓶。

这正是:米姆海外竞风流,老歌新唱更上头。借此一窥东方美,徜徉其间醉方休。大家晚安!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责编:郭冠华、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