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狮子王》:235套面具和偶演“活”25种动物
泰莫在定制服装布料及制作面具。图/巡演曼谷站场刊
木法沙
刀疤
母狮子
母狮子
沙祖
拉菲奇
刀疤
娜娜(幼年、成年)
摄影师Joan Marcus 版权归属Disney
由迪士尼戏剧集团监制,澳洲麦可尔集团,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及七幕人生音乐剧共同呈现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宣布将于2020年开启武汉、北京两地驻场演出。从2020年2月19日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开始,《狮子王》将在两地演出200场,演出时间持续超半年,其中北京保利剧院将于2020年5月6日开启北京首演,为期三个月,这是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本次国际巡演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站。
于1997年首演的音乐剧《狮子王》演出22年间已有25个国际制作版本,被翻译成8种语言,吸引了全球超1亿观众观看,票房收入已超90亿美元,在中国巡演预售票一小时卖出1万张。2017年,迪士尼推出《狮子王》音乐剧百老汇20周年国际巡演版,并于2018年3月在马尼拉首演,本次巡演的制作人麦可尔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狮子王》在全球有9个制作版本同时上演,此次武汉、北京的驻场演出将是同步于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地的演出版本。
音乐剧《狮子王》故事改编自观众熟悉的同名动画电影,舞台版《狮子王》最大的魅力在于如何运用超过200套面具和偶呈现出非洲大草原25种动物。但比起动画电影有后期制作,音乐剧如何即时展现这些大自然万物的同时让观众不出戏,完全相信自己在与一头狮子、一只山魈甚至一只鸟对话,不是一件易事,新京报记者前往泰国曼谷演出后台探班,并专访驻团导演奥马尔·罗德里格斯、面具及木偶部门总监蒂姆·卢卡斯、服装部门总监苏兹·霍格、发型及化妆部门总监希瑟·杰伊·罗斯及主演辛巴、刀疤、木法沙、娜娜、沙祖、拉菲奇的扮演者进行音乐剧《狮子王》制作揭秘。
理念
观众能清晰看到演员操控偶
走进《狮子王》后台,大小道具及服装摆满了剧院副台区的上下三层。晚上演出开始,当第一幕熟悉的《生生不息》主题曲响起,坐在观众席的观众热泪盈眶,因为眼前的景象是,曾经在动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非洲大草原动物从剧院的各个角落涌出来,在演员的表演下,舞台上漫步的是优雅傲慢的豹子,头顶盘旋着声声鸣叫的飞鸟,当你惊讶于两头与真实动物等高的大象从你身边经过时,不远处又有4只5.48米高的长颈鹿慢悠悠地踱步而来……台前幕后的这一切,都由134人和235套偶、道具构建而成,而这套如精致仪器一般严丝合缝运转的体系已走过22年。
曾获托尼奖的女导演茱莉·泰莫是这部戏能持续高效运转,且22年来复制常新的功臣,身为导演的她还兼任了服装设计和面具联合设计师,而服化道,是一个大众熟知故事舞台化呈现里最大的看点。剧组向新京报记者提供了一组关于戏中“动物”的数据:25种动物里出现了52只羚羊、32只鬣狗,母狮子14头,瞪羚羊15只,飞鸟12只,以及3只斑马、2头大象、4只长颈鹿。再往细了说,舞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长3.96米,宽2.74米,最小的动物则是大反派刀疤拐杖上的一只小老鼠,仅12.7厘米,最“密集”的动物则是蚁冢女士衣服上的蚂蚁,一共有100只……这些动物中,大型动物的表演都靠演员在简单的机械机关及随身电机装置的面具之下呈现。22年前,导演茱莉及面具木偶设计师麦可·科利考据了大量非洲原始部落的图腾、动物生活习性等资料,组织工匠们制作出第一版偶和面具,当年花了17000小时。
在设计这些偶和面具时,泰莫的创作理念是想在舞台上呈现“二元性”效果,那就是让观众能清楚地看到台上的演员如何表演一只动物。比如表演沙祖鸟的演员,在说台词的同时手也通过操作偶类机关让鸟偶的口一张一合,同时配合细致的模仿鸟类的动作,虽然在观剧之初你能清楚看到鸟是由人扮演,但由于演员训练娴熟,剧情进入到后半段时,观众会渐渐忘掉操控偶鸟背后的人,这时演员和动物融为了一体,驻团导演奥马尔·罗德里格斯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种舞台表现方式也是音乐剧《狮子王》最大的魅力点:“这种敞开式的表演和不包裹的道具设计,是泰莫想让观众有4D看戏的感觉。观众坐在台下时不仅是在看戏,还需要散发想象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参与感,所以不少观众都说《狮子王》让人有沉浸感。”
设计
形状中看出性格,细节中靠近自然
偶、道具和服装的设计是音乐剧《狮子王》“独一份”的特色,面具及木偶部门总监蒂姆·卢卡斯与服装部门总监苏兹·霍格不约而同地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狮子王》在用的设计方案都是22年前的初版,由于当初设计细节考究,所以这些年来除了因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做了材质的升级外,其他的设计均未过时,沿用至今。“服化道”设计的大理念是追求“能从形状中看出角色性格,细节中还原大自然的真实”,新京报记者挑选了几位主演的服装和道具做深度的设计揭秘,有趣的是,虽然在台下看辛巴、木法沙、刀疤等这类主演的面具和道具非常的沉重和复杂,但其实它们柔软和轻便,方便演员整场保留体力的使用,且面具上使用的羽毛都来自于动物身上真实的毛发。
面具及偶类
木法沙
剧组一共展示了四个主演的面具——辛巴的爸爸木法沙、妈妈沙拉碧、女友娜娜,及大反派刀疤。这四个面具的制作材料是一种新型塑料,所以佩戴起来十分轻便。四个面具在设计上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木法沙面具的头部形状最为圆润,卢卡斯解释“因为木法沙在故事中代表着正义和领导力,他是正面形象的代表,所以他的脸型设计会偏圆形,显示威严。同时也是为了呼应那首歌《circle of life》。”
刀疤
大反派刀疤由于人物性格狡诈,所以刀疤面具的脸型类似“蛇”,同时左右脸不对称,呼应坏人不完美的人格。特别的是,刀疤的面具里装有电机,这使得面具也成为一个偶,演员在台上可以随着剧情实时操控电机,表现反派人物阴险的扭头、凶悍的示威等动作。
母狮子
作为母狮子角色中的代表沙拉碧和娜娜,在设计中脸部线条显得温柔许多,卢卡斯说这代表“女性温柔的力量”。而娜娜的面具眼神比沙拉碧的更“目光如炬”,沙拉碧眼神则更显慈爱和平静,这是两个女性角色年龄上的不同。
沙祖
沙祖演员手上的偶鸟是在整场演出中出场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只偶,它的头部被放大,为方便观众清晰看到沙祖鸟的每次眨眼和嘴巴的开合。沙祖的偶鸟能动的关节非常多,除眼睛、嘴巴外,头部、身体、脚部及翅膀处都能灵活转动,表演时,演员左手放在偶鸟身后控制翅膀的扇动,而右手处有一副连接杆,扣动连接杆的把手,演员就能实时控制鸟脖子的转动、嘴巴开合及眨眼等。
卢卡斯介绍,在一场国际巡演中,偶和面具组工作人员共三人,但工作量却非常巨大,他们每天需消耗几小时在235套偶和道具面具的维护上——填补在演出中颜色的耗损,维修坏的机关、电机装置,检查偶所有的关节是否能灵活使用等。
服装类
拉菲奇
山魈拉菲奇是《狮子王》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在音乐剧中她贯穿全场。在故事中,拉菲奇是一个智者的设定,她就是那个把辛巴举起来,一路引导辛巴成长的角色,所以在拉菲奇的服装设计中,除了保留原灵长类动物长手长脚和有一个圆屁股的体型外,她的衣服上还设置了很多“小配件”,这些小配件基本找不到原型,设计古怪,代表的是拉菲奇常年游历四方的收藏品。
刀疤
刀疤的服装是最重、穿戴最复杂的一套,总重20公斤,由于要把面具的电机隐藏在服装内,所以衣服穿戴全程需耗时15分钟。设计上,由于刀疤体型并不像木法沙强壮,外强中干,所以服装整体呈高瘦体型。刀疤全身缠绕着如骨骼妆的枝杈,除凸显人物外表强悍其实内里空虚的特征外,视觉也接近大草原中的植物。
娜娜(幼年、成年)
娜娜的服装分两个年龄段,是制作工序最复杂的一套。腰身至胸处缠绕着串联的珠子,胸襟处是两排对称的白色贝壳,都是手工制作串联。大、小娜娜衣服的区别在贝壳的大小,但数量保持一致。此外,娜娜珠串的颜色分层,靠近胸口处使用浅色近白的珠子,这个设计源于真实狮子肚子上的白毛。
《狮子王》所有服装制作的布料都是通过打印非洲图腾印刷而成。一场演出服装组共25人,分换装组、维护组和清洁组,其中换装组14人,他们最快的换装会在10秒内完成,这25人一周花在衣服上的工作时间为30个小时。
表演
让动物“活”起来先从演花草练起
尽管服化道精细,但如果没有演员的娴熟表演,观众仍免不了“跳戏”。为追求让观众即便看到演员在操控偶,也能相信他们就是那只记忆中的动物,《狮子王》的演员甚至群演都需要戴上面具和道具练习两个月以上。
由于《狮子王》故事发生在非洲,所以剧组在南非长期设置演员海选组,饰演木法沙的演员穆特胡尔可滋西·埃凯姆·坎亚伊乐就是从南非演员库里挑选而来。这些来自南非的演员对导演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为接近非洲大草原的生存状态,台词中有许多需要用非洲本地土著语来叙述,比如饰演拉菲奇的演员纳塔西娅帕·博钦,出生于南非的她在上场时会固定说一段土著语言做开场白,而这段土著台词其实每场都不一样,博钦告诉新京报记者,她有时会分好几场来讲完她自己才听过的一个盗贼的故事。像这样具有特色的演员代表着《狮子王》剧组选角的标准——他们身上不约而同地会自带角色特质,或接近故事背景,比如饰演刀疤的演员安东尼·劳伦斯,有着刀疤高瘦的体型和凌厉的外观,而饰演沙祖的安德烈·朱森,则体型相对矮小,方便隐藏在偶鸟之后,木法沙和辛巴则统一身材健硕肌肉明显。
肢体语言是《狮子王》表演训练中的重点,由于表演的都是动物,所以最基本的动物习性、常做的动作是演员接到角色时需要做的基本功课。饰演辛巴的演员乔登·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此前演过音乐剧《猫》,他很熟悉猫科动物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日常练习时他经常会呈现踮脚走路和舔爪的动作。但如何在面具和偶的束缚下做好肢体表达,是表演中的难点,如刀疤甩尾巴,成为他的标志性动作之一,但这条由粗绳制作的尾巴非常沉重,如何甩出漂亮的动线,以及甩动时不殃及对戏的演员,是劳伦斯每天重复练习的难点。同时为做到表演中“人和动物合一”,赋予这些动物角色以人格是演员们基本功训练完成后的第二轮功课,饰演沙祖的朱森介绍,由于他全场都通过偶来表达,所以他会设计自己独有的关于沙祖偶鸟的动作,比如小声说话时,朱森会用翅膀捂住鸟嘴,将表演拟人化……这些表演训练都在高密度排练中完成,日常训练时间超8小时,大多数主角都是从群演角色的“一株草”“一朵花”开始练起。
能让亚洲观众感到惊喜的是,在音乐剧《狮子王》的表演中你还能看到亚洲其他门类的表演艺术,如中国的皮影戏,还有日本文乐木偶戏。
【Q&A】
新京报:在舞台上能看到非常多亚洲的舞台艺术,这种设计是巧合还是特意为亚洲观众定制的?
费利佩·冈巴(迪士尼剧场制作国际制作部总监):其实舞台上不止涵盖亚洲的表演艺术,也有维多利亚式的表演,《狮子王》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这儿,它之所以长演不衰成为经典,是因为在创作之初,这部剧里用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文化,这样全球每个地方的观众看完都会觉得,它是在说自己文化语境里的故事。
新京报:来到中国后,是否会做一些本土化的改编?
奥马尔·罗德里格斯(驻团导演):台词上会做设计,比如一些问候语会用中文说,还有我们也在做调研,看看有没有独属演出地的有趣的生活场景,比如曼谷场演出,我们引入了夜市的概念。
新京报:《狮子王》有特殊的表演区域,剧院会进行改造吗?
王胜男(保利剧院业务总监):北京保利剧院将于明年2月对剧院内部进行改造,将耗时20天拆除剧院使用近20年的反音板,演出结束后会再进行为期两周的舞台维护重建,预计总成本近500万。
新京报:如今北京市场上引进的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数目繁多,为何在这个时候选择高成本引进《狮子王》,你有信心吸引审美越来越高的观众吗?
杨嘉敏(七幕人生创始人、CEO):首先这个故事普及度高,而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儿童向故事,这里面有成长和成年人的情怀。其次我们这次是用驻演的方式来引进,这种方式与短期巡演不同,驻演要求每一个道具、表演、技术细节都百分百平移原版的制作,所以我们挑选《狮子王》这样一个故事普及度高的经典音乐剧,是想借此能让中国的音乐剧演出进入一个驻演时代。(田偲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