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评:电影也需要走出舒适区
《铤而走险》海报
戛纳之后,威尼斯之前,每年6月中旬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竞赛单元上总是有些尴尬。电影节依然热闹,但软肋也依然在。比如说,本应该是重中之重的竞赛单元吸引不来较大知名度的电影,也仍旧得不到媒体很多关注。对于国内传媒来说,上影节的作用更多不是竞赛,而是电影展映平台和电影发展风向标。
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包容和开放,上影节展映平台越来越广,观众有机会看到了更多国家更多风格更多题材的电影,眼里已不再只有好莱坞大片。加上好莱坞电影近年来过度偏爱“续集”,创新乏力,缺少变化,叙事浅白,特效狂轰滥炸,随着观众眼界拓宽,对好莱坞大片的不满渐渐累积,这直接在票房上得到印证。《X战警之黑凤凰》和《哥斯拉2:怪兽之王》等好莱坞大片的内地票房都不如预期。数日前,《卫报》也发过一篇文章,讨论“好莱坞热衷拍续集是否正在毁掉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2015年、2016年的狂飙突进,2017年、2018年开始去泡沫,到2019年已趋于理性。这一“理性”首先体现在电影投资中。有记者观察后写道:“2015年、2016年,数十家影视公司在上影节上公布拍摄计划,随着影视泡沫的破灭,这些片单中的很多电影到现在依旧是PPT”。
从正向来说这是“理性”,但反向看也是一种“保守”。光线的王长田就在前天的上影节论坛上反对任仲伦等人提出的“电影要重质量,不要重数量”观点,他呼吁中国电影还是要多拍,资本要敢于投进来。我倒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多即不同”,电影是创意文化商品,不尝试怎么知道哪一种受欢迎?不多样怎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娱乐需求?资本如果只投入在“有市场保证的”电影上,那就也会出现好莱坞大片的大量“续集”潮。事实上,从今年暑期档将上映的电影《扫毒2》《使徒行者2》《画皮3》等续集片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与此同时,观众对国产片的题材与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市场上浮夸喜剧、空洞玄幻、流量偶像的吸引力都在下降。因为《我不是药神》和《流浪地球》大热,奠定了2019年国产电影的基调是科幻和现实题材。本届上影节上,宣布暑期档上映的颇具卖相的是披着科幻外衣的《银河补习班》和《上海堡垒》,而入围金爵主竞赛单元的三部国产片《拂乡心》《春潮》和《铤而走险》则都是现实题材。
电影如果不能走出 “舒适区”,不能吸纳新鲜的想法,就无法健康持续生长。从《战狼》《我不是药神》到《流浪地球》,哪一部不是努力走出舒适区,起初不被看好,甚至一度找不到投资的电影?如果深耕现实成为大势所趋,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出现像《小偷家族》《寄生虫》这样充满现实关怀与人性思考的国际电影节获奖电影。(马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